我心中的合肥

2009-08-19 17:11 | 作者:王争 | 散文吧首发

家乡合肥。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自秦朝设置合肥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而著称。

一、

合肥,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区高楼鳞次栉比,马路纵横交错。整个城市竟显青、亮丽、繁荣、昌盛的英姿。

但合肥的特色主要不在于楼房高、马路宽,而是在于她的古朴。

早在公元3世纪,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合肥就处于战略要冲,史称“淮右襟喉、江南唇齿”。魏吴逐鹿,在合肥纷战30多年。当时的合肥隶属魏国,魏主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并筑高台(即古教弩台)教练强弩兵将。据史料记载:东吴孙权乘合肥空虚之机,亲率10万精兵,企图一举攻占合肥。镇守合肥的魏国大将张辽,面临强敌压境、兵力悬殊的危难局面,临危不惧,毅然率领将士,以一当十,英勇杀敌,大败吴军于淝水上的一处津渡(今逍遥津公园一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以一首“的卢当日跳檀溪,又见吴侯败合肥;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的七言绝句,对当时的战况和情景作了生动的描述。

追溯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合肥在一千多年前就具有重要地位。

那场战争遗址的保留,才是合肥城市特色中的精华:

今日的古逍遥津,被合肥人打扮装点一新:园内景点密集,移步换景。东园为青少年活动的乐园。中间一片宽阔的大草坪,是游人集结娱乐的广场。东北角是逍遥湖,湖边有供游人品茗小憩的蘧庄和摇桨荡舟的游船码头。西园以植物造景为主,配合建筑的园林小品有:梅花山、牡丹园、杜鹃园、藏幽园、盆景园、独秀峰等胜景,各种奇花异草,争妍斗艳。园内鬼斧神工的假山怪石、小流水、水榭回廊、亭台楼阁,皆相隔于举步之间。游人入园,曲径探幽,如入仙境。

公园内更是完整地保存一座曹魏大将张辽的衣冠冢,立了一尊横刀跃马的张辽塑像;东吴孙权败阵的飞骑桥也在园内恢复重建。这些古迹的保留和恢复,使得古逍遥津,内涵更丰富,意境更深远。

那千年的古教弩台也完整地保存在明教寺内。明教寺系梁武帝时建于教弩台上,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寺院。在古教弩台上保存有屋上井、听松阁两处古迹。屋上井为当年曹军将士饮水之源,听松阁是曹操“望敌情、运筹帷幄、纳凉休息”之所,周围松柏挺拔,浓荫蔽日。睹物怀古,让合肥人倍感自豪。

这就是我心中的合肥。昔日的古逍遥津、古教弩台如今既成了我们缅怀英雄之地,也成了广大劳动者度假、休憩、享受的乐园。

合肥,现在社会风气日益纯正。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令人感奋不己。给人以时逢盛世,其乐无比的感觉。

但合肥的和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受着历史的潜移、熏陶。

合肥是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的家乡。包公一生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清正廉洁,留下了“包青天”的美誉。包公自出生至39岁登上仕途,离家出任扬州天长知县之前,在合肥生活近40年。合肥是包公的出生地和墓葬地,拥有众多遗迹。流传着许许多多脍炙人囗的故事。这些遗迹无不给合肥人以启迪教诲,这些故事无不给合肥人以耳濡目染。

让我们走近包公祠,迎面有一座白底黑框高墙,称为照壁。照壁前后正中位置均绘有一叶青荷,青荷侧旁一枝荷花亭亭玉立,喻意为出污泥而不染。跨过山门,踏着翠色波光上的青石小道,越过绿荫庇护下的小桥,便是白墙青瓦构建的三合古院。两扇黑色山门上,是隶书“忠贤将相”、“道德名家”的对联。东西两边的侧门,分别题写着“顽廉”、“懦立”(“顽廉懦立”是成语,意思为使贪婪的人廉洁,使懦弱的人立志)。整个祠的外观看上去古朴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从山门而入,五开间的包公祠正殿(又称享堂),正中端坐一尊巨大的包公塑像。塑像古铜色的脸庞上,浓眉长髯,神情端庄严肃。包拯塑像的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贴身护卫的站立塑像。上方高悬着横匾,正中匾额上题有“色正芒寒”四个金色大字。左匾“节亮风清”;右匾“庐阳正气”。包拯塑像的左面陈列着张显正义、惩戒罪恶的“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右侧墙壁上,镶嵌着一块质地黑亮的石刻,上刻“宋包肃公遗像”。栩栩如生的包拯遗像给人以面如铁、气如虹、铁骨铮铮的包青天形象。看了这些,会让那些参观者中心有偏处的人会不寒而栗。

享堂的东西两厢陈列有石刻《包拯家训》、《乞不用赃吏疏》和他的诗作碑文。陈列有《包拯生平简介》、《合肥县傅郭城图》、《香花墩图》、《宋史》、《包公办案图》和记载包拯事迹的地志书、包氏宗谱等。看了这些遗迹、遗物,会使游人产生仰慕之情。

出正殿东行不远,可见著名的廉泉亭。亭内有一口包公生前所挖,后人敬仰以廉泉命名的古井。民间传说廉泉井水,清官、好人喝了顿感甘甜、清凉,而赃官、不肖子孙喝了立马头痛、肚胀。看了这保留至今的古井,游人会面井思过,幡然醒悟。

现在合肥人民还把包公祠、包公墓园、清风阁、浮庄、廉泉井及包河秀水连为一片,构成风格独特的人文景观。景区内水面波光粼粼,游艇荡漾其间;楼台亭阁,古朴壮观;古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包公塑像,庄严肃穆。另有水榭长廊、石峰拱桥点缀其间。两岸垂柳婆娑,水中绿荷飘香,绿荫环抱红墙,曲径蜿蜓通幽,真乃各色景观荟萃,让游人流连忘返。

更令人欣喜的是,有关部门现在将特地制作的几十面威严的“包公”浮雕像,搬上了合肥街头,让勤劳、朴实的合肥人天天面壁“包公”,时时整肃行为。

这就是我心中的合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定会神情开朗,心净如水。

三、

合肥,是一座敢于改革、勇于奉献的城市。在中国拔乱反正的开始之年—1978年,是合肥肥西的小井庄在全国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推动了全国的农村改革。

我们合肥人的这种精神由来已久,尤为突出的是近代名人李鸿章。

李鸿章,这位合肥人,就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在那晚清封建、腐败、落后的环境下,他毅然开展了洋务运动,创办军工企业和轮船航运、矿山、铁路、电报、棉纺等民用企业,为中国工业打下了最早的基础。催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使中国社会在传统向近代转换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有学者评价: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务运动,很有可能中国的近代化事业还要推迟几十年。

李鸿章还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具有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客观上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

合肥人正是受到他那种在忍辱负重中,不忘发展自强精神的启示,历来是埋头苦干不示弱,一心一意谋发展。

家乡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位“李合肥”。修复了李鸿章故居,扩建了李府享堂。李鸿章故居内,专室布置李鸿章生平陈列。以较为翔实的资料、实物、图片、模型,客观反映了李鸿章的一生并侧重介绍有关他的乡土资料。让游人更多地了解、评价这位合肥人。

扩建后的李府享堂的规格很高,建筑在全国也属罕见。享堂的前堂,展有一件血衣和七块匾额。血衣为甲午战争时李鸿章赴日谈判,据理力争遇刺时身穿的黄马褂。享堂四周及天井院中栽有桂、梅、松、柏和广玉兰等名贵树木和花卉。享堂大门的东南广场上,四只巨形石龟背上,驮负着四块高大的青石碑,巍然耸立,显得庄严肃穆。其中一块石碑上雕刻着“清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24个字。供游人瞻仰、致敬。

这就是我心中的合肥,合肥有着辉煌的过去,就一定会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我喜欢合肥的现在,更不会忘记合肥的过去。我希望合肥在继承中发展,更在发展中继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