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践告诉你

2009-08-04 12:35 | 作者:欣庸 | 散文吧首发

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字,在我的记忆里一直镌刻着,在铺天盖地的文章中流动着。几乎每天的新闻传媒都要与她热情地会面。如同旧时孩童口中的三字经,妈妈嘴边的歌谣那样真切难忘。这是记忆中的积累,还没有实践自己已经长大了。认识这个世界首先从书本开始,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获息。自己是听之认之的机器,认识消化的过程也只是文字的反复堆砌和利用,因而距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乡下人称这种人为“四体不清,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老师一再强调学好文化理论的重要性。总觉得人生是用年龄段划分的,先打好基础,把人生的框架立稳,到社会上再填补充实,装修经营。多少代人都是这样过来的,理论和形式似乎很符合常规。因而就形成了习惯。对于这种习惯,在我身上暴露出的缺憾是惊心的。我出生在农村,对农村的无知另父辈失望。也许父辈们强化的真正用意是让孩子脱离农村,走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文明之路。关于有无农村知识也不去计较。素不知,生活在农村,心理离开农村,对农村的种种生活习惯和物质来源莫不关心,而要追随画外之景,追捧自己没有接触还相当陌生的意识景象。因为脱离了实际,我的学习生活出现了无法弥补的关键一笔。进入社会才知道,本来孩童时代就能掌握的知识,重新补就是那样的困难。从某种角度看,自己非常羡慕那些没有上过学的同龄人,至少他们对自己的生活非常熟悉。

因为自己多念了几年书,没有深入生活,随着工作到处迁徙。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稍微有点进入又要改变。反而弄得一知半解,漂漂浮浮,什么都做不好。用人的话讲,这叫城里的没学会,村里的也耽搁了。早知这样,还不如有一技之长。那些文化几乎没起到什么作用,还给自己增加不少意识上的混乱和精神上的虚慌。心理不塌实的滋味,是因为多少年没有真正进入自己想要的生活。一旦发现自己需要什么,青少年的急促脚步已经飞弛而过。实践出真知,已经是至理名言。可我是最近几年体会到的,这要感谢家乡的那片神奇的土地,是它让我清醒地认识了自己,同时也认识了父母和乡亲们。

也许是自己的爱好太广泛才失去了选择的重点。记得有一天,突然萌发了建庄园的想,意境中的绿树飘逸,瓜果飘香,莺歌燕舞,花季召展,像魔鬼缠着不放。多少人的规劝都被自己的牛脾气冲散,换来40亩一块弃耕地,作为实现梦想亲自实践的基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总算按照原计划完成了打井,盖房,建果园的任务。满以为老天爷会帮助我的,没想到一场秋霜把绿油油的树苗全部冻死。从那一刻起,对自己的决定产生了怀疑。这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经过拜访调查,迅速调整不合理的思维。把果园更换成“黄花园”,原打算是先试验,基本上没人赞成,原因是连庄稼都长不好的贫瘠土壤怎能长出水肥要求苛刻的富贵菜。所谓富贵,是从采摘到成品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因为费工累人,所以村里没有种植。但它的商品价值很高,销路不成问题。这种诱惑又是一次考验。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它比我想象得要成功。在实践中,我学会了精心管理,适时上肥浇少,采,蒸,馏,晒,藏。不过,那一项都需要认真对待方能有所收获。

没想到一实践就在荒芜里奋斗了7年。在这里,都得亲自管理,农村里的活都经历过,还养了一年牛。给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和动植物和睦相处,理解父母,尊重乡亲,虚心求教。经常站在原野仰望蓝天白云,痴痴地想,为什么梦境里滔滔不绝的形象语言,一实践就变得“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反而直截了当的粗俗语言那样受欢迎。自己笨拙的劳动形态,村人看了是多么的可笑,自己为一点点成果高兴时,村人根本不屑一顾。因为自己的各种能力与他们无法比较,这种反差经常强迫自己不断努力,在这种时候,最想说的一句话是自己非常得没用,眼中的乡亲们一天比一天高大。自己的渺小是在这个时候感觉到的。在对比中,我在日记中写道:“这块神奇的土地,虽然没有成就我的梦想,可用汗水击碎了虚伪的幻想。这样非常值得,至少让我认清了自己,也理解他人,从此开始脚踏实地的走路。”

每个人都要经历面对现实这一关,或迟或早都要亲自实践。民间有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在实践中早熟的结果。现在的多数学生都不能自理,弱不禁风,书本上的文字是囊中之物,离开书本在实践里找不到对应物,是悲是喜,凡正我心理感觉不大舒服,我会担心他们在实践中遇到困难自己是否能够克服。我已经尝到了没有实践的苦头,不要说自己学得有多出众,还是到实践中检验吧,它会告诉你!

评论

  • 枫叶儿:“这块神奇的土地,虽然没有成就我的梦想,可用汗水击碎了虚伪的幻想。”这样下结论,我认为过早!肯德基创始人桑德斯上校六十五岁开始创业,在历经一千零九次的拒绝之后,才成功的故事你听说过吧?
    回复2009-08-04 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