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拌汤”情

2009-07-17 09:31 | 作者:沙漠胡杨qq | 散文吧首发

早晨上班前我都去单位机关小食堂吃早餐,早餐的汤食多半是“拌汤”。“拌汤”是北方人喜欢吃的一种汤面食,用水拌面后做成糊状的面汤,里面混有大小均匀的面疙瘩,用葱花、姜片炝锅,醋、盐调味既成。做起来简单,吃起来清淡爽口,还有生津养胃之功效。

可能是触景生情吧,近来,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孩童时,“拌汤”情结的一幕一幕……。

我出生在河西走廊的一个小城市,父亲在远离我们几百里的石油城工作母亲在我两岁时也去了外地的一所技术学校读书,我就和外婆一起生活。县城南郊的一座四合院住了三户人家。虽然家境都不富裕,但邻居们相处得非常融洽,彼此不分你我。谁家做了好吃的,主动给他端、给你盛,大家共同分享。小小的我就更自在了,一会儿吃这家的饭,一会儿又端上了那家的碗。饿了走到哪吃到哪,困了谁家的炕都睡,尿了这家的炕,湿了那家的被,从不把自己当外人。那个年代,粮食不够吃,“拌汤”是各家主要的面食。大人们经常是饥肠辘辘,我却被养的圆圆胖胖。说“拌汤”,最让我佩服的是邻居杨奶奶,每次喝完了碗里的拌汤后,她总是伸出她那又长又宽的大舌头舔着沾满“拌汤”的碗边,经她舔过的碗,像洗过的一样干净。我捧着碗口比我脸还大的搪瓷碗,也学着她的样子去舔碗边,结果弄得满脸满头都是面糊糊,引得在场的所有的人都捧腹大笑。

几年后,外婆得重病去世了,妈妈完成了学业后回来在当地一家工厂工作,我被送到当地一家最好的公办寄宿幼儿园。在那儿我只能星期六下午才被接回家,由于妈妈工作忙,我经常是由杨奶奶的三个女儿(我称呼为大姨、二姨和小姨)其中的一个接送。其实外婆去世后我所谓回家就是回邻居家或到妈妈单位的宿舍。杨奶奶把我当孙儿一样看待,姨姨们也拿我当一家人。

不久,国家进入了非常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大家的生活如上加霜,每况愈下。只靠儿子的微薄收入供全家人生活的杨奶奶家,生活就更加艰难了。平日里的“拌汤”也不得不改为了“末糊汤”。(所谓“末糊汤”和拌汤的做法大致相同,只是面汤要清寡一些,里面没有了面疙瘩,没有了炝锅和调味的佐料。)再后来,更加清寡的汤里几乎没有了面的成分,多以姨姨们在地里挖来的野菜为主了。就是这样的困难时期,每当我周日在家时,杨奶奶还是单独为我做“拌汤”吃,长大后我才知道,在那个天天都有饿死人消息传来的年代,能吃上粘稠的“拌汤”是非常奢侈的。妈妈那时吃住在单位,有时也带一些省下来的粮食或馒头回来,邻居们相互接济和帮助,共度那艰难的岁月。一次我偷偷的在衣袋里藏了一个小三角糖包,从幼儿园带回来给杨奶奶吃,我的举动惹的她眼睛里含满了泪水,脸上却绽放出了少有的满足幸福。从此,这件事就成了她教育孩子们秉承道的案例。

后来我随父亲去了油城。在那里我们吃食堂,住宿舍,完全是一种集体生活的模式,没有了家的感觉,重复和孤独的生活很快就厌倦了,一种强烈的回归欲望时时在折磨着一个幼小的心灵。我常常在中回味那浓浓的“拌汤”香味,渴望那充满的生活。常常因想念小院里的亲人们而躲在墙角、蒙在被窝偷偷的抹眼泪。那时我完全不知道,过去的一切已成为终身的回忆永远不可复制。

时候记忆是支离破碎的,毕竟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但当我喝着小食堂的拌汤,被勾忆起的那段往事却历历在目。恍然,我明白了,那是用无私的爱筑就的一段情结,是人间大爱,永不磨灭。

长大后,我无论是独自行走在充满险恶的人生荆棘之路上,还是正在经历各种人生磨难的时候,我的灵魂始终被这种爱所净化,我的肉体始终被这种爱所保护,我的精神始终被这种爱所升华……。

怀念那个时代纯洁,爱那个小院,爱小院的所有亲人。愿人间真爱永存,愿人类在真爱中生息繁衍、永不泯灭。

评论

  • 流泪的雨:那年代的人都是纯真、单纯、善良的,造就了出一个怀有感恩心的你。
    回复2009-08-30 22:28
  • 流泪的雨:那年代的人都是纯真、单纯、善良的,造就了出一个怀有感恩心的你。
    回复2009-08-30 22:28
  • 流泪的雨:那年代的人都是纯真、单纯、善良的,造就了出一个怀有感恩心的你。
    回复2009-08-30 22:29
  • 流泪的雨:那年代的人都是纯真、单纯、善良的,造就了出一个怀有感恩心的你。
    回复2009-08-30 22:32
  • 流泪的雨:那年代的人都是纯真、单纯、善良的,造就了出一个怀有感恩心的你。
    回复2009-08-30 22:32
  • 流泪的雨:那年代的人都是纯真、单纯、善良的,造就了出一个怀有感恩心的你。
    回复2009-08-30 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