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我的贴身好友

2009-05-24 09:45 | 作者:少东家 | 散文吧首发

我怎样开始读书

与今天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心肝宝贝的小朋友相比,我的童年是十分寂寞的。虽然堂兄弟姐妹甚多,但因为我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家庭生活是特别艰苦的,他们都不愿跟我玩耍。父母终日为衣食奔忙,没人和我作伴。孩子总是要有呵护和作伴的,家里没人理我,我就独自到外面去疯野,时常因奔跑过急而跌如浑泥水坑中,搞得全身湿透,回到家高烧不退;或因追着邻家的大孩子玩耍,被他们弄得哭唏唏。

母亲十分怜我,就常常在打鞋和做饭时把我带在身边,讲故事给我听。她的那些“囊莹映”、“凿壁借光”、“灰姑娘”......的民间故事使我着迷,我就成天像“跟屁虫”似地跟在她身边,然而故事总有讲完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教我她小时候学会的诗文,可不知怎么地那时候的我几乎没有诗兴,背上几篇就开始烦了。母亲只好一再重复老故事,我却顽皮地纠正她每一个与此前讲述中的不同词儿和语气......弄得母亲疲惫不堪。

叔父可怜母亲,就托人从他的家里送回来些破旧或残缺的儿童图书《三国演义》之类的书,让母亲读给我听。劳累的母亲时常读着读着就睡着了,还不时地呻吟,我听着心理难受极了。于是我轻轻的推醒她,递给她一个‘飞吻’,睁开眼睛露出微笑的母亲很快又睡着了。五六岁的我已经开始懂得心疼母亲了,只好从她的手里悄悄地取过书,看书上的插图,或试图把母亲念过的地方和图案下的文字反复对比着,连猜带蒙地往下走,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和人物的命运,久而久之不知不觉就认识了一些字,父母很惊讶,于是提前把我送进了小学,这年我还不足五岁。

我是全年级最小的,但由于对求知充满了渴望,似乎学习起来一点也不费劲。从上学开始,我的母亲便得到了“解放”,自己想尽一切办法与书为友。从三年级开始,我就啃起了大块头的小说。初中时,我就知道了:“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之类的名言,觉得真是对极了!和书交往,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和胸怀,还陶冶了我的性情,培养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启迪了我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教会我该怎样奋斗与追求......可是,这种走马观花的阅读也给我留下了后遗症:这就是我现今有许多字认识、甚至会用,却始终念不出来和念不准的缘故;加上由于过分沉溺文学,我常常在其他课堂上也埋头读小说。这种不是科学系统全面学习的态度,不但使我在初中时的数、理、化极为糟糕,每次考试全靠死记硬背应付交差,而且造成了我作为一个爱好文学创作人的许多局限性,甚是遗憾也!

我学会了怎样交朋友

从开始沉溺进书的海洋,我就不加思索地读一切可能到手的书,由于家庭十分困难,当时我能到手的书极为有限,特别是父亲病逝以后,全家生活陷入绝境,更谈不上买些什么书!能向邻家借来的书,不是《毛泽东选集》、《马克思主义》之类的哲学,就是风云人物之流......也许因为家庭的穷困现实,使我从小就讨厌富家子弟玩世不恭的卑劣行为,而一下子迷上了《比尔盖茨》、《李嘉诚的生财之道》......之类的书。不但非常崇拜比尔盖茨那些施恩于人、从严待子的高尚品质,而且幻想哪天自己也成为像盖茨一样富有的人,恩施八方,给处于温饱线以下的穷苦人民一顿丰富的午餐;或拿出全部积蓄兴建希望小学,改善教育硬软件设施,让数以万计的贫困孩子跟城市孩子一样接受现代教育。记得十岁那年,“九八特大洪灾”摧毁了我家房屋,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我们一家投奔在叔父家里,叔父因为可怜我们,对我们特别关爱,但婶婶出生富人之家,瞧不起我们这些穷人家,常常趁叔父不在家时给我们冷眼。我和大我两岁的姐姐,常常趁婶婶不在家时,溜进叔父的书房,偷一些书来看。生怕被婶婶撞见,说我们没家教。书房的书不多,但书里的知识像天上的繁星,让人眼花缭乱。在这里我读懂了人情冷暖,使我受益匪浅......

有幸没过多久,政府帮我们建好了新房。很快我们便搬回了老家,随后我上完了正规的小学、初中。十六岁那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里的中学(岳池一中,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在这里我不仅可以到许多书店看到各类名著和时代周刊、读者......还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借阅各种书籍。于是我常常半天半天地站在或蹲在图书馆的书架前一本本地读那些书,时间长了怕管理员不高兴,便悄悄离开,等到第二天又来。就这样,我的高中生活充满的乐趣,同时我的文学创作也有了很大地进步!今年,我又考上了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了我的又一人生阶段,到学校后一座庞大的图书楼吸引了我,让我产生了更大的遐想(我的文学创作将迈上更高台阶)。真不错,书太多了,管理员也比高中时代的温和多了,这使得我一下子兴奋了起来,想到:现在总能填饱我那不知餍足的求知欲了。

俗话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这样的大量阅读中,在老师和文友的指导下,慢慢地我就能分辨出是非雅俗,知道那些书好,那些书坏,那些是符合时代潮流,那些是反动的书了。于是,从杰克.伦敦我领悟到生命的顽强,从高尔基我学会了奋斗屠格涅夫的《门槛》使我懂得了什么叫信仰和追求,而鲁迅和张爱玲则更是在教我怎样做人与如何去热爱生活:原来人生除了自我和家庭外,还有一个我从未想到过的至高境界,那就是:为真理而奋斗!

感谢生活这本大书

今天我二十岁,已经步入成年了,回首儿童时代,我不但深深感谢指引我继续文学创作的好书,更感谢能使我接近好书和读懂好书的生活。

试想,如果我不出生在一个地道的农民之家,和其他贫困孩子一样,要为高昂的学费担忧,要为取得优异成绩而奋力拼搏,从小学会了为生存和发展而竞争,我不但不会读懂高尔基、杰克伦敦......甚至我的兴趣也可能像学校里那些富家子弟一样,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醉生死、追星之中,为比阔绰而白白地浪费了生命呢。

或者,如果我的母亲不是一个明事理的人,不是她那些农民本身具有的纯朴、善良和勤劳哺育着我,而是用一写诲淫诲盗或低级趣味的货色来喂养我;如果我的叔父不是一个接受过先进教育,重视培养儿童阅读创造的人,开口“不会数、理、化,照样闯天下”,闭口“儿童教育只会抹杀孩子的智商”......并不时鼓励我自强自立。我所读的书就可能完全两样,人生目标也就漂浮不定。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我的人生经历,又有幸成长在跨世纪的历史大背景下,使得我整个少年时代在世纪更替中度过,一起看过港、澳回归,一起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光,一起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起目睹国家惩治贪官污吏......如果不是这样,我会接受鲁迅和张爱玲所指引的人生之路和热爱生活的真谛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尽管人人都会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进而如何行得万里路?却因每个人的环境、经历、追求和人生态度的不同而不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