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 生 命 修 行

2012-12-08 09:30 | 作者:落崖惊风 | 散文吧首发

文/顾伟

弘一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文涛,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父李筱楼,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营盐业与钱庄,为津门巨富。5岁失父。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18岁与茶商女俞氏成婚。戊戌变法失败时,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他遂携眷奉母南下,避居沪上城南草堂,加入城南文社。22岁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课余参加京剧演出,还为沪学会补习科作《祖国歌》,并编有《国学唱歌集》。

(一)东渡学艺

母亲逝世后,李叔同改名李哀。此时他已无牵无挂,便于1905年飘然东渡日本深造,以遂报国之志。临行时,他填了一阕《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其中有这样一些句子: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这阕词,表现了他当时豪气满胸,大有不可一世之慨。“二十文章惊海内”,何等自负!但又感到空谈毕竟是没有用的。到了日本,李叔同先在学校补习日文,同时独立编辑《音乐小杂志》,在日本印刷后,寄回国内发行,促进了祖国新音乐的发展。他又编有《国学唱歌集》一册,在国内发行。这些,在中国新音乐史上都起到了启蒙的作用。次年九月,他考入东京上野美术学校,师从名画家黑田清辉学习西洋画。这学校是当时日本最高的美术学府。同时,他又在音乐学校师从诸专家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学理与技巧并进,造诣甚深。一面又从戏剧家川上音二郎等,研究新剧的演技,并与同学组织“柳社”,被推为领袖。这是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是年,他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

当时我国留学东洋、西洋的人还很少,而学新艺术的,要数李叔同为第一人了。他学习艺术,是想回国后从事艺术教育,来改变末世风俗,振作民气。这是李叔同当时报国的一种设想。李叔同留学东京的时候,对于西洋艺术很有兴趣,除绘画、音乐外,对戏剧也情有独钟。一次在戏院看了川上音二郎夫妇所演的浪人戏后,他便专程去拜访了戏剧家藤泽浅二郎和川上音二郎,向他们学习新剧的演技,得到

他们的帮助与指导。不久李叔同就与同学曾延年等组织了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试演了《黑奴吁天录》,获得很大成功。于是“春柳社”又相继演出了《茶花女遗事》《新蝶》《血蓑衣》《生相怜》等近世西洋名剧。那时,凡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几乎全都去观看。1907年春节期间,在东京的中国学生,为了赈济淮北水灾,发起赈灾游艺会,春柳社首次在游艺会上公演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李叔同饰主角茶花女玛格丽特。他本来是留着胡子的,为此他把心的胡子刮了。有一个叫王廷君的,郑重其事地对观众介绍了这件事,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那天,他穿的是一件粉红色的女西装,束着细腰,飞发披肩,长长的裙子拖在地面。

有一张当时的剧照:李叔同两手从脑后抱住头,头向右倾斜,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薄命的神情。他表演严肃,演技精湛,引起了许多人的赞叹。日本人称誉他为中国唯一的艺人。这是中国人公演话剧的最初一次。首次的公演,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欧阳予倩特地托人介绍加入了春柳社,也有好几个日本学生和印度学生加入。社员一天一天地多起来。中坚分子,当然首推李叔同、曾延年,重要演员有李文权、庄云石、黄二难等。但真正对戏剧艺术有见解的,只有李叔同。他对于戏剧真是热心,往往在画里找材料,很注意动作姿态。李叔同有好些头套和衣服,常常一个人在房间里打扮起来,对着镜子,仔细端详、研究。有了好效果,就把这结果,设法搬到舞台上去表演。日语“茶花女”叫“椿姬”。戏剧刊物《芝居杂志》上有一篇松居松翁的文章说:中国的戏剧,他最佩服的是春柳社上演的《椿姬》一剧,演得非常好。但与其说这个剧团好,毋宁说就是那位饰椿姬的李叔同君演得非常好。优美婉丽决非日本的演员所能比拟。化装虽然简单一些,却完全是根据西洋风俗的。他看了十分感动,竞跑到后台去和李君握手祝贺。虽然这个剧团后来没办下去,但有许多留学生受了李君的影响,回国从事戏剧运动。可知李君确是在中国放了新剧最初的一把烽火。倘使李君继续努力戏剧活动,那么,当不让梅兰芳、尚小云等独步于中国剧坛了。春柳社第二次的公演,是1907年6月,称为“春柳社演艺大会”,演的是《黑奴吁天录》。这剧含有很深的民族主义意识,是借外国惨无人道的故事,来唤醒国人的国魂,来抒发对祖国的忧愤与深情的。在这剧里,李叔同饰演美国贵妇爱美柳夫人和一个男角,都很不错。不过他比较喜欢演女角,而且很认真。他为了演爱美柳夫人,特地花了一百余元去置备了女西装。有人说他是天生的艺人,美丰姿,善表情。他投身于戏剧,不但以风流自赏,且欲以艺术淑世。

春柳社后来移到上海,由别人主持。民国三年(1914年),上海《春柳剧场开幕宣言》还提到“李叔同等留学扶桑,慨祖国文艺之堕落,亟思有以振之,于是春柳社遂出现于日本之东京等”。

(二)学成归国,初入佛教

光绪三十二年,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到日本后,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东同学组织“春柳剧社”。在东京,他创办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表所创作的歌曲多首。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宣统三年(1911年),文涛学成归国,先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后转到上海城东女学,讲授国文和音乐。翌年,加入“南社”诗社,与南社同人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兼任《太平洋报》文艺副刊编辑。

不久,到杭州执教于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即第一师范学校),并到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兼课。他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达七年之久,培育出许多艺术人才。文涛本有改革社会的理想和抱负,但眼见当时中国社会腐败黑暗,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遂悲观厌世,于民国7年(1918年)8月19日遁入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皈依老和尚了悟门下,法名演音,号弘一,后又采用一音、一相、圈音、入玄等几十个法号。民国17年,弘一参加僧侣南下服务团,到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弘扬佛法。12月初从上海乘海轮抵达厦门,受到陈嘉庚胞弟陈敬贤的热情款待,在南普陀寺下榻,旋即转南安峰寺度岁。过了元宵,又回南普陀住了三个月。民国18年4月间,取道福州赴温州。同年10月,弘一第二次入闽。先到厦门,后应泉州开元寺慈儿院院长叶青眼之请到泉州,为该院学童早晚礼佛的赞歌《三宝歌》谱曲。

当时性愿法师在泉州承大寺创办“月台佛学研究社”,弘一帮助整理寺内所藏的古版佛经,先厘订六条凡例,将目录编成五辑,每辑分成禅宗部、律宗部等,每部再分为甲乙两种(甲种为全本,乙种为残本),颇为周详。民国19年4月,离寺云游江浙。民国21年10月,弘一第三次入闽,足迹遍及泉州、厦门、福州、漳州各大寺院,其中以住泉州的时间为最长,而在永春普济寺一住就是573天。弘一第三次寓居福建期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他时时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念,得到僧俗群众的普遍景仰。民国27年10月,为勉励泉州承天寺僧众发扬爱国爱教精神,他举笔题词:“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词末又跋:“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赋予佛说时代精神。弘一十分关心历史文物。民国22年10月,他在泉州西郊潘山发现唐诗人韩偓的墓道;民国27年在惠安县的《螺阳文献》中发现一首韩偓在惠安松洋洞所作而未为《全唐诗》收入的佚诗,于是撰写《香奁集辨伪》一文,认为韩偓并不是一个风流才子,而是一位与自己有同样爱国思想的伟大诗人,为研究韩偓提出独创性的见解。

他还为晋江摩尼教寺草庵撰写寺门对联和庵记,为朱子书院补题匾额,为开元寺补书朱熹所撰写的对联,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像题赞,使泉州的传统文化更得到发扬。弘一晚岁十年,积极弘法,他先后在厦门、漳州、安海、泉州、惠安、永春等地城乡开展讲经活动,就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学说及药师经、弥陀经、地藏本愿经、心经等经义作了详细的阐明。并且关心佛教教育,在泉州开元寺尊胜院倡办南山佛学苑。民国25年,在泉州请得日本大小乘经律万余卷,亲自整理编成《佛学丛刊》四册,交上海世界书局出版,闽南一带的僧徒因之增进佛学知识。他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士为果。十年虔修未有间断。他潜心圈点校注唐代道宣律祖所撰“南山三大部”(《行事钞》、《戒本疏》、《羯磨疏》)及宋代灵芝元熙律师释三大部的“三记”(《资诗记》、《行宗记》、《济缘记》),为后世治南山律者留下正确的范本。佛教界尊他为近代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

(三)国家兴亡,和尚有责

弘一法师出家后,除仍以书法、金石结缘外,其他艺术率多放弃,与世俗亲友也很少来往。可以说已经完全谢绝红尘,但对于祖国之兴亡却始终耿耿于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国家危亡,迫在眉睫。1937年5月,厦门市举行第一届运动会。因弘一为音乐界前辈名家,会前请弘一法师撰会歌。弘一慨然应允。歌词曰:“禾山苍苍,鹭水荡荡,国旗遍飘扬!健儿身手,各显所长,大家图自强。你看那,外来敌,多么披猖!请大家想想,请大家想想,切莫再彷徨。请大家,在领袖领导之下,把国事担当。到那时,饮黄龙,为民族争光;到那时,饮黄龙,为民族争光!宋朝抗金民族英雄岳飞,于绍兴十年(1140年)大举北伐时,曾与部将誓约“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弘一引此典故,目的也是动员民众,抵抗外侮,收复失土。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逼近厦门,友人劝弘一内避,弘一则表示“为护法故,不怕枪弹”,弘一又自题其居室曰“殉教堂”。弘一还教育众弟子说:“吾人所食,中华之粟。吾人所饮,温陵之水。我们身为佛子,不能共纾国难,为释迦如来张些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一无所能,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弘一法师还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时事未平静前,仍居厦门,倘值变乱,愿以身殉”。他那种保国护教,凛然不屈的精神,不能不使听者为之动容。当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国土、残害我国同胞的时候,弘一大师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主张,号召全国佛教徒,奋起抗战,赶走日本侵略者。他先是将此诗句悬挂于他讲演律学时的座后壁上,后来凡是有人向他求赠墨宝者,则概以此诗句赠之,并加跋语云:“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数年之中,赠出的这种爱国诗句字幅,不计其数,由此弘一大师的爱国爱教诗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其爱国爱教思想,也就更加深入人心。许多佛教信徒都在其影响之下,走上了爱国爱教的道路。

弘一大师,虽以持律闻名,但笃志念佛。晚年时神采气力渐衰,自知将要往生,因而尽力弘法,时常劝人听时钟念佛,依照时钟滴答滴答的声响,设想为阿弥陀佛四字。若是念六字佛号者,则以第一个滴为“南无”,答为“阿弥”,第二个滴为“陀”,答为“佛”。他的听时钟念佛,不失为一个摄心念佛妙法。公元一九四二年春天,弘一大师前往灵瑞山讲经。不久之后,住在温陵养老院,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为大众讲经,并向院中的老人讲说净土法要。二十三日示现些微疾病,拒绝医药及探问,只是专一念佛。二十七日绝食,只饮水。二十八日写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九月一日下午,在一张纸上写着“悲欣交集”,交给妙莲,并嘱咐注意: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欣交集所感。说完话,仍默念佛号。四日戌时(晚上七时至九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地往生了。时年六十三岁。

(四)高徒丰子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经典之作《送别》的作者就是李叔同,即后来的弘一法师。丰子恺17岁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五年间师从图画音乐教师李叔同即弘一法师。1927年9月26日,丰子恺在缘缘堂设果品与香烛,正式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取法名“婴行”。他是第一个把西方漫画引进中国的人。1929年,时值弘一大师50岁,为预祝弘一法师五十寿辰,丰子恺与弘一大师商定,绘“护生画”50幅,由弘一配诗写字,通过募捐出版,名即为《护生画集》。画的内容,都是劝人爱惜生命,戒除杀机的。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1939年,丰子恺为纪念弘一法师六十寿辰,着手绘制护生画续集60幅,绘制完毕,寄往泉州,请弘一法师配上文字。弘一法师见续集绘出,非常欣慰,抱病书写跋文:已卯秋晚,续护生画缋就,余以衰病,未能为之补题,勉力书写,聊存遗念可耳。之后师徒约定由丰子恺在1949年即弘一大师70岁时作《护生画集》第三集图画70幅,如此类推到弘一大师百岁时作第六集100幅。丰子恺于1948年去台湾,与开明书店章老板在台北市中山堂举行个人画展之际,作家谢冰莹劝他在台湾定居,丰子恺毅然回国。

还没有到约定的1969年,即1965年,丰子恺在完成翻译《源氏物语》的同时,也完成了《护生画集》第五集90幅画的创作,那时距离弘一法师的90岁诞辰尚有四年。这提前的四年,是天遂人愿?或是,丰子恺已经预感到什么。一年后,“文革”爆发,丰子恺的文章和画被定为大毒草,被下放到农村接受改造,期间繁重的劳动和恶劣的待遇让丰子恺染上腿疾和严重的肺炎,被准许病休回家。1973年,距离他和老师约定的时间还有整整六年。这年年底,丰子恺画完了《护生画集》第六集的100幅画,“世寿所许,定当遵嘱”,此时距他1928年画《护生画集》第一集,已过去了45年。很多年后其女儿丰一吟感叹,六册的《护生画集》居然能够完整,是一个奇迹。不到两年,1975年9月,丰子恺在华山医院的观察室里安详地离开了。

丰子恺一路追随弘一法师,大师圆寂后,依然不忘重托,为的就是把《护生画集》完整面世,激励后人。他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他一生最崇拜的人是弘一法师。他说:“我崇仰弘一大师,是因为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像一个人,这就是丰子恺一生的追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