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的风景

2009-05-01 10:09 | 作者:碧鼠 | 散文吧首发

今天是五一,好友们都到外地旅游,她们去的地方我已经捷足先登了,不想与她们耗时费力,就在家门口缅怀一下远去的风景,让网中的朋友与我一起分享那曾经有过的一幕。

漫游云岗石窟

今天雾蔼迷漫,像故意遮住它沧桑班驳的容颜,不敢面对蓬勃旺盛的嗣辈;今天清沥洗尘,又像专门梳妆打扮,给中外游客展现一副真实,看看这位沉睡了1500多年的历史老人,曾经以什么姿态雄居塞北高原。我带着敬畏和追思,开始向它靠近,试图用稚嫩的双眼,缓缓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缅怀一段留魂的岁月

我站在远处了望,岁月仿佛又回到南北朝时期。自从三国鼎立分割天下,两晋只作为形式上的暂统一,随后南北朝的分裂就开始了。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个非常混乱的时代,也是周边少数民族开始大规模涌进中原的时代。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纷奔离析,一股强劲的游牧习俗和马背文化袭击塞北,渗透中原;印度和中西亚的佛教文化,本来就与游牧民族有着天然的缘源。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这条“丝绸之路”已历经300多年的漫长岁月,物质上互通有无,思维意识互相吸附渗透,塞北高原这块中原的门户,已经沐浴了多少代思维多元素的习俗。《木兰诗》就是这种文化影响的代表。崇尚强悍,豪放自然,情系果真。马背的前沿阵地与中原的后方基地交汇在云城,对峙交锋了多少代。终于被雄居阴山脚下的鲜卑游牧部落轻易占领。崛起的拓跋氏族,在公元389年已经建立的北魏政权,迅速扩展,在398年迁都平城大同,稳稳扎根96年,尔后文帝在494年迁都洛阳。完成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民族大迁徙,大融和。像一股清丽的风深深吹进了华大地。

一个民族的诞生到消亡都有它一段动听的佳话。北魏王朝以它特有的雄风屹立在中华民族150年间,特有的文化内涵已经散化,零零散散沉淀在民间,从心里找不到它的影子。然而,它的攀慕向往和民族特色已经深深刻在了石头上。昭示一个不愿离去的魂魄。我缓缓接近它,似乎那位负责开凿石窟的主持昙曜在介绍:在献文帝时期,他游牧到武州塞口,看到悬崖壁立有百仞,北山面南,东西一里,前面开阔,就决定在这里凿石窟建佛龛,承诺一个氏族对佛教的信奉。老纳奉命随众僧修建。兴建经历了40多年,直到迁都洛阳才告停。整个石窟共分三个部分:东部以造塔为主,中部石窟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壁顶都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补刻和小龛为多,有的还没有完工就告停。这都是北魏初中期作品。规模宏大,内容最为丰富,涵概了当时佛刻的最高精华,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经典艺术宝库。从最大的座佛高10米,到最小的佛几公分。形象各异栩栩如生。最为珍贵是那些散布在顶棚的小佛龛,留下了已经失传的音乐器管。请看,天宫伎乐中载歌舞袖,击鼓捧笛,抱琵琶,吹箜篌,按排莆,握荜篥。,,,,,雕刻精细,布局合理是秦汉文明与西域文明的完美组合。现存主要洞窟45孔,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1000尊。这里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

我流连在石窟前,看到门口的简介写着:云岗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惶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世界5A级旅游风景区。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遗产,同时也留下了一种声音。然而,我们能看到的是经历沧桑的面孔。当时那种繁盛和风景已经远逝。就像一位古稀老人,用淡漠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