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妥协

2012-11-25 16:15 | 作者:散文吧网友 | 散文吧首发

"小林家的一斤豆腐馊了",《一地鸡毛》的开头就是这样简单,甚至于有些突兀。从馊了的豆腐开始引出了一对小夫妻琐碎的日常生活,刘震云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通篇只是淡淡的描述,情节简洁,叙事直接。用最简单的笔调将主人公鸡零狗碎的生活展现在读者眼前。围绕着主人公小林的成长之路,刘震云将一个残酷的问题抛给我们:在信仰与现实之间,你将作何取舍?

《一地鸡毛》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正逢中国经济转型期,铺天盖地的经济化浪潮让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面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实里太多人都淹没在这场经济化的大潮里。基于这个大背景,《一地鸡毛》问世了,作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书中只有对主人公小林现实生活的叙述,心理描写寥寥无几。从馊了的一斤豆腐展开,围绕着“豆腐”、“可口可乐”、“炭火”、“微波炉”、“蚂蚁”、“鸡毛”等意象,塑造了一个在现实环境的胁迫下逐渐丧失个性的知识分子小林。他原本是某著名大学的学生,没有走出校园之前的他也胸怀大志,也有过“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节,妻子小李,结婚前是个“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的姑娘。然而当他们踏上社会以后,一切都变了。放在他们面前的不是风花月的浪漫,而是鸡零狗碎的生活琐事,没完没了,让刚刚进入这个圈子的他们无所适从。而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了孩子 让他们难以再像当初那样无所顾忌,在一次次的挫败中他们开始向现实妥协。主人公小林在得知儿子入学内幕后,开始时觉得自己受了侮辱,可是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还说什么志气不志气,谁有志气,有志气顶他妈屁用”。这句话里包含着他的多重情绪,对处境的迷茫、对信念的动摇和对现实的失望。伴随着这一句话主人公开始了他的“蜕变”历程,他开始变得世俗、自私。而他的妻子——谁曾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唠叨,不梳头,还经常会里偷水的家庭主妇呢? 于是出现了“可口可乐”、“炭火”、“微波炉”等事件,通过小说中截取出的这些片段我们发现一个事实:他们已经被现实的洪流吞没了,现实以它的残酷性摧毁了他们曾经的信仰。他们渐渐地变得与常人无异,贪婪、自私,并对这种心理习以为常,进而心安理得。小说的结尾写到:小林半夜做了个,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了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 柔软、舒服,度年如日,又梦见黑压压的人群一起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的蚂蚁。 鸡毛与皮屑是对那些琐碎而无聊的日常生活的折射,它让每个深陷其中的人都欲罢不能,最终人们都习惯甚至于喜欢上了躺在上面的感觉。黑压压的人群变成了祈雨的蚂蚁,暗示了人们都变成了无感情、无意识、无个性的存在,而丧失了自我的人存在于世间,自我价值得不到彰显,与蚂蚁何异?

《一地鸡毛》1991年出版,也许作者想描写的只是当时人们生活里的迷茫,但我们不难发现在今天,信仰与现实的冲突依然存在,而且愈演愈烈。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基础上,有些东西在改革的过程中一点点的被遗忘,商品经济所带来的“物质化”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的生活正在沦陷,于是一地鸡毛的尴尬处境成为许多人当下生活的延续。我们慢慢的陷入物质的巨网之中无力挣脱。在这股持续性的物化浪潮中,我们不难发现:精神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确实缺乏当下的有效性,而这与人们追求的快生活理念相背离。于是现实里的人还是在延续如主人公小林般的“成熟”之路。那个梦境也在悄无声息的变成现实。我们能想象的到:现实一定是很高兴地,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它、甚至于离不开它。而那些曾经执着的信念,“成熟”之后的人大概早已把它丢弃在臭水沟里

,不愿意再提起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