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猪·家

2008-06-13 00:10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问:什么是“家”?答:房子下养着一头猪便是“家”。千万别小看这个简单得只有十画的方块字呀,它所包孕的跨越时空的内涵让你不得不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造“家”这个汉字的古人,首先一定是个智者,因为他深谙生活必不可少两大元素——住房和吃饭——的真谛;其次,这位祖先一定具有超级预言家的天分。君不见当今搭上直升飞机蹿出火箭速度的房价么?君不见噌噌噌上涨居高不下的猪肉价格么?

其实,住房问题在盛世唐朝就已经是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了。杜甫先生写了一辈子诗也没能挣到一套商品房。居成都时,潦倒得连房租都交不起了,只好盖起一座茅草房遮风避。寒在即,朔风凛冽,茅屋里冷若冰窖,冻得睡不着的诗圣披衣下床,在如豆的灯下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了穿越时空的悲愤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政府工作人员见此诗,无奈地作摇头状,房地产开发商见此诗,眉头一拧,嘴角挤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鼻孔轻哼一声。于是,诗圣还是只能原封不动地住在浣花草堂,最终客死在顺流东下的小舟里。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连寿终正寝的资格都没有!一千年过去了,天下寒士非但没有“俱欢颜”,反倒愈是“俱愁容满面”。普通工薪阶层省吃俭用一生,也只能挣得一套中等偏下的房子。想起来挺滑稽也挺不值得的——一个钢筋混凝土笼子而已。你说吧,脚底下踏的是下一楼的房顶,头顶着的天花板呢,又是上一楼的房底。真正属于你的是什么呢?是你那个叫“房子”的空间漂浮着的按颗粒计价的空气因子而已。你拿天价买下的其实就是这一笼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罢了。可是,是人就不能没有房子住啊,没有房子,家就不成其为“家”呀!没有房子,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你总不能脑子一发热一冲动就像杜先生那样结庐草野吧?所以,人们起早贪黑,勒紧裤腰带,宁肯把日子过得紧巴巴也要拼命挣一套名正言顺属于自己的房子。房子成为无房族的宗教了。古今房价一般高啊!像苏东坡诗里说的那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行吗?不行啊!哎,无为的庄周啊,《逍遥游》早过时了,得改改了,房价一日同风起,抟扶摇直上九万里……

今年是猪年,在一场禽流感的催化下,猪肉的价格“不负众望”一鼓作气破了几个历史记录。老百姓瞠目结舌。这哪里是猪肉哟,简直就是龙肉嘛。猪肉怎么会涨成大熊猫的肉价钱?于是,一则映照现实的笑话在网上流行开来:唐僧师徒四人行走在西天取经的途中。沙僧笑着开猪八戒的玩笑:“二师兄,今年你的肉比师父的还值钱哟!”是呀,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饮食习惯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西方人那样以牛、羊、鱼等肉作为主荤菜。猪肉在肉食中的老大哥地位根深蒂固无可取代。老百姓宁可少吃点吃少点,也得忠贞不渝地吃猪肉——寄生虫多也无所谓。毫无疑问,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肯定也是遇见像今年这样的猪荒年了。呵呵,真是一言难尽啊!

为了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为了让一家人美美地吃上猪肉,离乡背井也是心安理得无怨无悔的。于是,抛下年迈的双亲,弃下尚幼的子女,打上行囊,义无反顾地踏上驶往远方的列车。所以,许多家就支离破碎名存实亡了。在异乡清寒的灯火下,数着微薄的血汗钱,宽慰自己:都是为了“家”!

一家人团团圆圆吃上一顿年饭是中国广大老百姓最原始最朴素的心愿。好像只有这样,抽象的家的概念才能凸显得真实起来。所以,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应运而生了。春运期间,随便去一个车站或码头看看那壮观的场景吧,看看那一群又一群归家心切的候吧,那里去读读家的心酸吧。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扶老携幼,背扛肩挑,大包小袋,常常为了等到那趟通向自己家的列车而在候车广场餐风宿露几天几夜。可是,再苦再累,他们都是无怨无悔的。因为,有一盏叫“家”的明灯亮在自己心中最温柔最脆弱的那片地方……

今年春运期间,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风让人们见证了更多回家的艰辛。大大小小的车站人山人海。即便是这样,暴风雪怎能浇灭回家的心情呢?可是,我们何年何月才能在萨克斯《回家》那优美旋律的陪伴下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回家呢?

2007年岁末于重庆万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