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胡思乱想就是禅

2012-11-15 20:46 | 作者:宋祈宁 | 散文吧首发

众所周知,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开山始祖。他在菩提树下苦思49天,终于悟得佛道,构成以四谛为核心的的佛教基本教义。目的就是帮助人们通过修行、断惑来超脱生死。释迦牟尼本名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是王族名,意为“能仁”,牟尼意为“静默”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静默贤人。可想而知,要想在尘世超脱,成仙成佛,就必须得有一颗平静的心。

在佛家看来世间事无非是幻,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所以通透之人不会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妄;不会有“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无可奈何;不会有“笙歌未散樽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青霜残思难任”的哀叹;不会有“就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的相思之苦。佛语有云“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正是此意也。

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就是要心无旁骛,潜心修道。那怎样才能不胡思乱想呢?我自以为是要专注现在,活在当下,埋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就要求人放下执念,不对过去耿耿于怀,不为未来斤斤计较,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的朝前走。此外,切勿与人攀比,因为“比”容易使人生嫉,疾易生恨,恨定然让人痛苦。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攀比是我们无力逃脱的樊笼,而你我又总会在无意中心甘情愿的成为深陷其中的困兽。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所以要想摆脱尘种世的种种桎梏就得有一颗安分的心。欲望是永远填不满的沟壑,缺一样就什么都缺,得到的永远比不上得不到的与失去的。我们无情丢掉一些东西后又为此深深惋惜,我们深思熟虑放弃一些东西后又为此后悔,人总是免不了有这点贱。其实,只要你把自己的目光从遥不可及转移到触手可及,你就会发现,生活远远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遭。

大多数人修习佛法不外乎是为摆脱这个流俗世界不可避免的鸡毛蒜皮的烦恼。“海底有天行日月,山中无地著尘埃”,一颗纯粹的心,永远是清明的。其实烦恼本身不过是自我束缚、自我折磨,能够使人超脱的不是佛而是我们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救世主,关键在于你放不放得下,看不看得开。三拜九叩,为佛像描金塑银是徒劳的,也不是佛的本意。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名利钱财乃是身外之物,身在当今社会的我们虽然不得不取,但一定要看淡。亚历山大大帝早就用入葬时垂在外面的空空如也的双手告诉我们,看,不管我生前多么富有,地位多么显赫,死了也什么都带不走。有空不妨想想这一生奔波劳碌,究竟是为谁辛苦为谁忙?把人生中最美好时光浪费在争名逐利,到底值不值得?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下骄躁狂傲的心,才能在凡俗中开辟一方净土,诗意栖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道行高深的修行者能有“文殊如有问,一默竟如何”般超脱,但平凡的我们却可以学着放下。要想在红尘苦海中到达彼岸,得到超脱,首先需要一颗宁静的心。以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灾难困苦,以一颗淡然的心去面对名利财富,你的生活定然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柳暗花明又一村。

但观己过,莫论人非;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当你专注于行动的时候,就无暇空想,也不会自寻烦恼。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不胡思乱想就是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