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回不去了的往昔
记忆里的老屋,自然不像今天的豪华大厦,由琉璃色的外观充斥着现代文明的印记。但它却带着淳厚的时代色彩和浓郁的人文风情,而那种色彩是世间最好的画家也调不出来的,那种人文风情我不敢说他是属于我的,我只能说他是属于我爷爷奶奶他们那一辈人的,他们是穷尽生一在诠释着些元素。
只是我家的老屋,姑且不能称之为“建筑”,它没有任何建筑意义可言,只能是某种意义上的“建筑”罢了。木柱子的外观,房檐很低,窗户很小,瓦片不知道被多少雨水冲刷过,上面的杂草写满了沧桑,同样也在向我们诉说着年华的老去,或许七八十年代的房子,大概就都是这个样子吧。在现代人眼里,给人的视觉感受就是落后和贫穷的,或者也可以说是和老土,它这样无声无息而浅显的抒写了爷爷他们那一辈人的思想,同时也差不多也装下了他们的整个梦和记录了他们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走进老屋,这感受则来得更深刻,更彻底。倘若屋外是强光,进屋还可以看到俏皮的光从瓦缝里一束一束的钻到屋子里,那光束里的灰尘不停的跳动着,就那样不知道疲惫的跳动。我想大概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爷爷奶奶他们才真真的感受到了生活的惬意,他们也才在这样的岁月里安然于心,搀扶着走过了无数个蹉跎的年华。或许有一天我能明白,或许我也永远都不会明白。说到这儿,可要注意脚下了,一不小心可能还会摔那么一跤。因为屋内比外面低,从外面进去的感觉就像迈下一个台阶,老屋特有的“跌荡起伏”之势。所以第一次进去的时候肯定会意外的心跳加速一下。但老屋也有着他阴暗而又忧郁的一面,走过了堂屋,就会觉得好像走进地洞,屋子很低,光线也暗了,整个屋子还散发着一层“霉气”。定了定神,四下望去,屋子里唯一的正统光线来源是挂在墙上,方方正正和桌子一般大的一扇窗,仅此一扇。说是一扇,我总觉得那么别扭,应该说是“一面”来的更形象一点。夏天是一面纱窗,冬天直接关上木板。而窗下不是别的,是很古老的泥土了,对此我也不以为然。如果一抬头,你还可以看到不加修饰的裸露在外的房梁,有的还是弯曲的,可见,七八十年代的“资源”确实稀缺。
屋子里很小,除了能容纳几个人坐的站的地方,几乎就没有剩余的空间。浓郁的古朴色彩,沉重的幽郁气息,淋漓尽致地诉说着时代的特点。整个屋子给人的视觉体验就是“暗”。最有特色的一笔就是屋子里的“家具”,全部都是暗色调。说是“家具”,不过是一顶柜子,一张桌子,一条长板凳,一台旧式黑白电视机。而电视机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看不见图像,只能听见的是频道里主持人很磁性的声音,但偶尔也能看到一两个人影,给平淡的生活带来了一点点的不同。除了电视机。柜子,桌子,凳子离奇的全部都是那种看起来很幽郁的暗。暗得让人心跳加速,让人心惊胆颤。透着一股神秘,析出一丝诡谧。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就是待到夜幕降临,屋子里充斥着裹着尘埃的灯泡溢出的昏黄的灯光。从外面看,整个屋子像是被上苍眷顾,笼罩着幸福而又温馨的光环。此时若是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沏上一碗糖水,听着年迈的长辈讲着东家长西家短,便是别有一番滋味了。
等到夜深了,未完的故事只能等到下一个晚上了。带着无限的遐想躺在木床上,这木床和老屋一样有着相同的年头了,或许还会更长一些,然后任凌乱的思绪肆意的游动着。这时,我最大的乐趣便是听着滴滴答答的钟声,细数着头上的房梁,想象着它们成为房梁以前的样子,胡思乱想一番,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睡着。只是后来老屋被一场大火烧掉了一大半,我看到爷爷叹息了,眼里的泪在打转,奶奶哭了,就像个孩子一样的哭着,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心疼他们。后来,爷爷奶奶他们也许是舍不得丢下它,还是请人又把老屋补了些回来。只是现在我还很怀念它淳淳的味道,想爷爷奶奶的味道,这或许就是每一个浪迹人都有的通病吧!而老屋,它给了我一份情却也锁住了我的心,成了我一永远的牵挂。
而今记忆里总有那么一幕:堂屋前,我和爷爷就做在门槛上,爷爷摇着那他那把硕大的蒲扇,浑浊的眼睛放射着满足的光,在看着什么,想着什么,我当时没明白,到现在我也还没领悟到,偶尔有雀鸟飞过,他就会教我数,1.2.5.3的数啊!数着数着爷爷的头发就白了。只是夕阳里的老屋,却深深的印在我了的心底,一如那些过往印在我的内心,任时光穿梭,却怎么都挥之不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