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

2012-11-03 10:27 | 作者:鄱阳湖的风 | 散文吧首发

李文旺

近三十年来,再也没有看过七十年代在乡间看过的电影了。虽然现在的网络很发达,想看什么电影就看什么电影,可是,哪怕是和当年一样的《地雷战》、《地道战》,现在看的滋味总不如那时候好,所以我是很少在网络上看那些电影的。

七十年代,正是我童年进入到少年时代,那时候看电影,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热闹。其实,那还不是一般的热闹,可以说任何一个新年都无法和它相比。电影都是在农家的场院或者是在生产队的队部院子里放的,后来,我总是把它叫做露天电影。其实,在我们看这些电影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露天电影这个词,因为跑上二三十里地到县城看电影毕竟是机会很少,平常看的电影都是这么一种下都无处躲的电影,没有比较也就没有鉴别,有些没有看过城里电影的大爷以为世界上的电影全是在露天放的呢。虽然看电影的环境并不算好,可是大家的热情却是十分的高。吃过晚饭之后,有的人早早地扛着一条板凳占位子,为的是有一个好的视角,能更好地看电影。占虽然是占,也许这时候是大家的一次精神盛宴,大家的心情十分好,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谁为了位子而争吵的。在电影放映前,听得最多的是相互之间十分友好的寒暄。就是平时没有什么共同话题的两个人,或者是平时因为什么事红过脸的人,也许此刻就有了一个很好的话题。寒暄归寒暄,看电影时刚一律是聚精会神、目不斜视,生怕错过了电影里的一句对话、一个特写,那种宁静的气氛,就像是观众的耳目全被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控制着,与其说这是一种消遣,不如说是一种享受,是一两千人同时在享受,享受电影,更是享受生活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几年,电影片子少,翻来覆去看的就是《沙家浜》《红灯记》等八个样板戏,另外就是《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好不容易出来了一个《闪闪的红星》,几乎无人不比过年还高兴的,尤其受欢迎的是李双江唱的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这一支歌在半个月内风靡全国,跑上几里甚至二十里去看这电影的人也不在少数。

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解放了,电影也解放了,电影的天到来了,被封锁了很多年的电影纷纷与观众见面了,《舞台姐妹》、《天仙配》、《红楼》、《烈火中永生》等等等等,一时间,观众几乎目不暇接。这时,看电影更是一种享受,因为随着集市贸易的开放,在电影放映的地方也开始有卖瓜子的了,第一年只是卖瓜子,第二年又有卖香烟的了,第三年卖的可就不是这两样了,有七八个品种。当时还有一个顺口溜说得很有意思:“吃零嘴,心里美,看着电影打日本鬼。”虽然这仅仅只是描述看电影这个局部时间的民间状态,但是,这句话流行得十分广泛。

到了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期,农村里有一小部分电影是为跳出农门、考上各类学校的农家子弟放的,当然,这些是农家子弟们为了报答父老乡亲而自掏腰包的。在电影放映前,放映员一般都要先介绍一下这户人家的家长,这样一来,观众既分赏了别人的快乐,又饱了眼福,真是一举两得。

关于那时候的电影,有不少顺口溜,现在已经忘记了一些,能够记住的是以下一些:“白白银幕挂露天,电影不用我花钱,人山人海真热闹,吃着烤薯赛神仙。”“沙家浜,红灯记,记完工分看大戏,阿庆嫂,李铁梅,个个英雄人敬佩”,“胡司令,不聪明,奸猾世故拎不清,甘做日本人走狗,坚决斗争不留情”,“李铁梅斗胡传魁,他们谁也不挨谁,关公大战秦叔宝,不看你们别后悔”,“阿庆嫂,打得日寇满地跑,吴清华,打得敌人满地爬,杨子荣,追得座山雕钻地洞”等。

那些儿时看过的老电影,现在偶然想一想,情趣多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