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素》观后感

2012-10-30 16:47 | 作者:文武 | 散文吧首发

《搜索》观后感

陈凯歌的《搜索》已经定为2013年中国大陆“冲奥”的唯一一部电影。而《茅盾文学奖》也向原创网络小说《搜索》伸出了橄榄枝。至于能不能得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对于我国文学界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来说还是第一次。由此而证明,网络小说在这么多年的努力中,终于获得了专家们的首肯。当然,无论是世界级的电影奖,还是国家级的文学奖,能不能获奖是评委的事,而大多数读者和观众关注的是作品本身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拍摄《搜索》这部片子,按有些媒体的说法,是陈凯歌为了前几年自己的《无极》被网友们在网络上恶搞,而出的一口腌臜气。是针对网络暴民最辛辣、最成功的一次嘲讽。

其实这种说法有“拿自己的低级趣味,去忖度别人崇高的思想”之嫌,也或许只是宣传方的一个噱头,因为从这部片子所表现的内容来看,绝没有某些人想象的那么肤浅。往深了说,这部片子是对人性中最为隐秘的一种恶的曝光和鞑伐。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部片子无疑是成功的。它从女主角简单的(其实看似简单的背后却隐藏最伤痛的理由)一次在公交车上不让座为引子,经媒体曝光后,持续发酵的一种舆论监督和网络关注。它在向观众展示网络暴民们的恶搞,展示媒体的冷酷不敬业,和向传统观念冲击的同时,也无疑给当今社会的很多现象和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以当头棒喝。

前年,我曾在《公交车上不让座的理由》一文中,针对这种顽固的思想和观念有过一次不客气的剖析。但我们必须得承认,很多传统的观念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在时间内很难达成一种共识的。所以就会有碰撞,有碰撞就会有火花。有矛盾,就会有试图解决矛盾的方法,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或者说需要一种契机。而极具讽刺和现实意义的《搜索》的成功拍摄,应该说是给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开了一个良方。

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对秩序、系统和稳定的追求是一种强迫性神经症的形式。用马洛斯的话说:“有人把这一过程称为寻找意义,那么我们就应该假设人有一种对理解、组织、分析事物系统化的欲望,一种寻找诸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意义的欲望,一种建立价值体系的欲望,”

因此我们应该清楚,在尊重传统中尊老幼一部分美德时,当今社会的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如何尊重年轻人应得的利益,也就是在这个社会高速运转,同时也是各种压力同步增长的环境下,那些在社会中起中流砥柱作用,担负着许多责任的职场人员,社会是不是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理解?给予更多的温情的关爱和礼让?

韩愈《马说》中有一句话: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种情况不仅古代有,现在社会更为普遍。把这句话引申到更为广泛的群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活和职场的双重压力都是直接关乎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生活的质量,那些在社会中摸打滚爬的一族,不仅要为票子、房子、车子而拼搏,还必须得为妻子、儿女、老人而尽职,甚至还要为亲情友情、人情而周旋,各种事情都要尽量做到尽善尽美。而这些不仅要靠个人的努力,也需要一部分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所以说,公交车上不让座该不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来讨论,已经意义不大,毕竟,这只是道德范畴之内的事,而道德有时候维护的恰恰是“强者”的利益,而不是“弱者”的应得部分。

公交车作为公共资源的一部分,一个合法的公民都有权利去享受它的服务。先不说很多老人都是离退休之后的闲人,单从坐公交车来说,像广州市只要有本市的老人证都是免费的,国家和政府已经给予了老人们最优厚的待遇。更何况很多老人乘坐公交车,大多都是身体硬朗出门散心的。而年轻人乘坐公交车的,大多是底层和打拼一族。因为生活标准处于更高一层的人们每天享受的都是私家车的服务。一句话,乘坐公交车的,除了学生以外,大都是草根民众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行路人。我曾多次观察过公交车上让座的事儿,大多时候都是学生,而中学生最为普遍,但很多老人都是一再谦让才坐下的。不是他们不要需要那个座位,而在他们中间,也有很多老人知道当今年轻人的辛苦。将心比心,他们也有正在工作的儿女,他们也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搜素》只是拿不让座来说事,来展示网络暴民的各种语言攻击,和旁观者的另外一种扭曲的心态——从恶如流。真正缺少敢于站出来为一个无辜的弱者站出来说话的人。这种心态是当今人们一种很可怕的流行病,这和落井下石没什么区别。这种心态自然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而这种心态的集体呈现,就说明了道德滑坡的必然性。说明了传统文化在遭遇新时代文化潮流的一种尴尬。

《搜索》终究还是以悲剧结束,甚至没有给观众留下一点心理上所渴求的那种温暖。虽然个别人在力求亡羊补牢,但我们并没有真正看到几分真诚,看到的多是个人的作秀和某种利益的驱使,看到的多是熙来攘往,为名忙为利忙饮食男女们那来去匆匆的身影。所以,当女主角的生命结束后,很多围观者都是一哄而散时,我们多么希望有一个高尚的人为这个冷酷的现实,做点最后的补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