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枫点翠有色画危矶临江无韵诗

2012-10-21 09:17 | 作者:晚来风 | 散文吧首发

10月9日下午接朋友电话,约我陪他们去马鞍山转转。也好,马鞍山我也有十年没去了,那可是我一直挂记的地方。

车子在合铜路上飞快的行驶着。一过鲍店,一眼望去,青山连绵,不知何处是尽头。层层叠叠的翠绿没轻没重的压向羸弱的山丘,真让人担心这些柔弱的山体如何承载得了这铺天盖地的绿色。偶见万绿丛中几株枫树开出烂漫的花,分外的明艳,分外的耀眼。“霜叶红于二月花”,“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种美无疑是大气的,壮观的,但细细想来又觉得它美中不足。因为它过于单一,少了些层次,少了些比较。哪有这绿未衰红初上的阔大景致来的壮观而生动?这绿的疯狂里点缀几点烂漫的红的硕大秋之画卷,真的折人心魄,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打开车窗,秋风舒爽,蓦地发现那层绿深处,浅浅的橘黄渐渐的向绿里渗透,任凭绿的挤压,还是拼命争着自己的空间。放眼望去,这深深浅浅的绿色轮廓里似乎都涂了层浅浅的橘黄,让这绿变得更加成熟而丰饶。

华灯初上时分,我们一行才到马鞍山。子良先生和夫人早在田园宾馆静候我们了。

子良先生虽比我年少,但他的书法为人为文都令我佩服。他是商人,可在他身上几乎找不到商人的影子。不像有些人刚上道就觉得自己一下子变成世外高人,一派君临天下的作为。我曾不止一次的想过,做个成功的商人容易,做个有品位的成功商人太难,子良先生无疑是个有品位的成功商人。

晚宴特别的丰盛,子良夫妇又特别的热情。三两杯酒下肚,家常里聊个不休。我们哪里还记得这是四星级宾馆,仿佛就是在自己家里拉呱谈天。走近子良夫妇,和他们因饮饮酒品品茶聊聊天,享受的是一种亲情,享受的是一种文化

晚宴后,子良先生对我们一行作了具体安排。他温文尔雅地说:“马鞍山条件就这样,这几天我有点忙,明天中午我们去胜鱼馆,尝尝鱼鲜;下午让我弟山源带你们转转;晚上找几个老乡在新开元陪陪你们。”

10日的午宴,山源、志杰两兄弟都赶来作陪。鱼馆的菜肴独具特色。油炸小杂鱼,长江鱼肉丸,酱蒸长江大白条,姜鳜鱼,小罐鳜鱼汤,清蒸石斑鱼,红烧鲍鱼,这些鱼鲜,所选鱼材十分严格,烹调方法十分讲究,色香味一应俱佳,口感独特,回味无穷。如果“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来一趟鱼馆,那么这样地道鱼味的菜馆不给挤爆才怪呢!

10日下午,我们驱车前往采石矶。

太白楼里李夫子依然狂傲浪漫,先生留下的千古华章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凭吊与瞻仰?历史的烟云卷走了多少帝王将相宦士名臣?世代敬仰的唯先生一人!

三元洞,相传是李白捉月溺江的地方。俯身下到底处,闻闻大江的味道,摸摸大江的脉搏,听听大江的心跳。也许大江真的通人性,此时的大江,静如处子,温情脉脉。试想一下,这要是月朗星稀的晚,天上一个月亮,江中一个月亮,率真浪漫的李白见月沉江底,焉有不捉之理?只是先生去得太久,给了人们太长的等待

自三元洞沿江边悬崖新修近千米栈道,漫步其中,迎江风扑面,听江涛声声,看看脚下的悬崖峭壁,心里胆怯怯的。渐行渐远,我们的胆子也渐渐大起来。放眼望去,上下穿行的大小船只,星星点点的散落在宽阔的江面,这时,我们才开始感到大江的宏伟气魄与博大胸怀。

三台阁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历经沧桑,几度重建。清代邢昉在《采石三台阁望天门山》写到:“高阁梯云眺夕天,天门山色远苍然。谪仙祠锁秋前草,慈老矶衔水际烟。直上青松多历客,西飞鸿雁故联翩。楚江一道终成古,犹有孤帆在日边。”诗中雄浑壮阔的境界与诗人深沉的感慨相互交融,仿佛让人触摸到历史的苍茫。墨客骚人因山水而生灵感,神山圣水因文人的关注而流光溢彩声名远播。是山水之灵给诗人以久远的精神生命呢,还是诗人的深思妙想让山水灵光闪耀呢?谁也说不清楚。

2001年三台阁再度重建。余秋先生的《三台阁题记》与其说写的是它的兴衰,不如说是先生从文化的角度思索文人与江山的血脉联系:

长江流到这里,已足可证明自己具有世间一流的文化品相。

凡是大江大河总会留下诗人们的足迹,这并不奇怪。但我实在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一条大河能与这么登峰造极的大诗人生命与共生死相依。因此,即使放到全世界,它也是无与伦比的诗歌之江。

中华文明在本性上是大河文明,而黄河与长江却有着不同的性格。如果说,中华文明的早期思考和丰功伟业大多在黄河岸边完成,那么,它们的诗化风范则更多地托投于长江。正是这种诗化风范,使中华文明由深厚走向瑰丽,由庄严走向辉煌。

先生的文化视角何其独到,见解何其独特,品评何其恰如其分。

10日的晚宴安排在新开元宾馆,这是马鞍山市最高档的宾馆。

席间高朋满座,庐江老乡在马鞍山政界也人才济济呀,更有我意想不到的惊喜,是子良先生不知何时请来循环夫妇作陪。循环女士,是我一直敬重的淑女才女,也是我的心灵朋友。虽说不上天各一方,几十年来也仅仅见过两次面。老友重逢,无限的感慨无限的欣喜交集在一起,五味杂陈,一时分不清个中滋味。

席间主宾尽情而饮,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家乡的发展更是牵动着他们的心。当听说家乡兴建乡村公路资金运转不灵时,子良先生当即表态,为家乡的建设出些绵薄之力,过几天汇些款子回去。并表示当他的企业摆脱今年的危机后,能出多大力再出多大力。我们知道子良先生的企业今年也遇到过诸多困难,这种“先家乡之忧而忧”的美德怎不令我们这些人肃然起敬呢?

11日上午,当我们正从宾馆准备打电话辞行时,子良先生匆匆赶来送别,并赠我一盒包装精美的黄山毛峰。

故乡情,兄弟谊。秋山拥翠,江水绵长。前天14:43上传下载附件(43Bytes)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