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莫言没获奖,就没有文学地位了吗?

2012-10-15 00:02 | 作者:千年果 | 散文吧首发

莫言获奖后,“看书的”出现了新一轮的一哄而上,他的书竟然都脱销了。

相信绝大多数一哄而上的人平时都不是莫大师的读者,因为他获奖的作品是他原来写就的,只是他们不看,或是功利心态让他们去关注其它炙热的人。莫大师被冷却了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如今象是忽然从地下冒出来,成了热题,那肯定是我们出了毛病!——我们对这几年纯文学的进展视而不见是什么原因?不说也知。

就像莫言本人预料的那样,估计热不了几天,因为纯文学是孤寂的,“不可能是热闹的(莫言)”,它所探讨的问题是在某一个高度才能看到的景色,从低往上看,怪石耸立,流云飞动,几下就眼晕了,不知所云。

莫言的文学成就在哪里?众说纷纭,但最根本一条:他是反功利的!尊重人性,用人的眼光,人的胸襟去写人,不拔高、也不贬低“真正”意义上的人,历史唯物主义的再现那个时代真实的人。但这在功利和世俗的眼光中,可能吗?我们很多人,见到民工是啥眼神,见到领导了,是啥表情?这种生活观和价值观流于笔下,你垂青什么、鄙视什么甚至想讨好什么,还藏得住吗?文学上的“真”,依托于心灵上的真善美,你生活观都那样了,还能够真情地尊重笔下的人吗?

这种精神还有一个分支:就是不屈从于“政治”——人性大于政治性。这更不容易,考验一个文人骨子眼里的正直和刚强。这个问题在世界文学界很明白:政治是有地域性的和时代性的,而人性是世界性的,永恒的。但在他们那个年代这是“禁止话题”,谁也不敢“所谓的”人性至上,找死!他的“红高粱”刚出来时,很多人对文中那个“我爷爷”一身匪气、一身“流氓相”的英雄大不恭敬,他很不具备正面形象,文坛争论的厉害;他写日本人的残忍很逼真,以前从未有过,让很多人“不舒服”。正面人物也是人,优点和缺点集于一身,正是由于顽劣和匪气支撑着“我爷爷”的胆色和刚强,这本是事物的两面性,人的立体性,但那时就是不提倡这么写,莫言就这么写了,一直坚持下来;而同时期的“高山下的花环”等典型英雄转瞬即逝,为什么?他们都是政治性大于了人性,形象“造假”,文学丧失了本性。

还有,纯文学的人要耐得住寂寞。因为莫言本身欲望很淡,从未想过为获奖而写,更不会去打听“决定自己前途的人”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而改变自己的什么——这在功利世界是很不可思议的!你辛辛苦苦的写文是为了干啥?

莫言象一个菜田里挥汗如的老农,一直在种自己喜欢的菜,也不管自己的菜“市面上”好不好卖。中国象这样的作家很多:贾平凹,路遥,陈忠实等,到最后,他们都培养出了自己的“菜系”,我相信他们都会青史留名,虽未获诺奖,但他们同样伟大。“莫言热”的粉丝,我建议你们也看看其它作家的,他们只是未被发现。——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莫言此次未获诺奖,他依然平淡地隐没于这些作家从中,象以前一样,他的书积压在冷角,还不如网络上那些“出名”的二把刀、三把刀,难道莫言就没有成就了吗?

这让我想起了李白,杜甫。这两位绝代诗人在当朝居然“很不出名”(或许在小圈子里名声很响),那时统治诗坛的是王维、贺知章等官位诗人,随着时间推移,后代才发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这种现象不就是因为功利的作祟吗?

作为莫言,他一直耐住寂寞,勤奋耕耘,是他潜心纯文学的基本素质。他强调的“文学性”是一盏创作明灯,有些人可能明知道也不能实践——因为作者“人性”的限制。诺奖来了,物归其主;诺奖未得,在小圈子里,他名声依然很响,许多优秀的作家就象当朝的李杜,我认为他们已经把自己的价值实现了,只是方式不同。

评论

  • 若秋:呵呵,现在很多人总爱跟风或看热闹,人云亦云,屡见不鲜。欣赏笔者透析的笔墨!
    回复2012-10-19 15:31
  • 千年果:回复@若秋:根源是我们心底暗藏“功利”,我们轻视小人物,不知名的人物,不管他的作为如何。我们被功利潮流左右。
    回复2012-10-19 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