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清秋,一缕闲愁
早上慢慢睁开双眼,一缕阳光透过窗帘悄悄爬上室内的窗台。静静的,独自享受这一份难得的惬意。整整一个星期走廊里也是静悄悄的,校园内也难得看见多少人影。 走在校园内,夏日那份带有生气鲜亮的浓绿已在悄悄淡出人们那多情的双眸。取而代之的是略带消颓的残绿,恼人的秋风肆意地吹袭着席地的落叶,撩拨着心头淡淡的愁绪......
步入大学的后半行程,再也没了大一大二那份从容与淡定。在那时候可以在没课的时候带上自己喜欢的小说读个痛快,跟着故事里的主人公一起笑,一起悲,一起畅想,一起落泪......
还记得读过路遥《平凡的世界》,浓浓的亲情,真挚的友情,感人的爱情还有青年人身上那份对于理想的追求无不触动人心。同样也有生活的苦难,然而却不会让人沉浸在那种悲苦中难以自拔,在我最喜欢的人物孙少平身上永远都看不到顾影自怜的可悲。整个读下来会有对生活与命运不公的无奈,然而更多的是一种超脱,激励你的人生在苦难中得到升华,令人荡气回肠。
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会给人生带来积极的意义,譬如在上学期末,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忙中偷闲读了两本小说——《沧浪之水》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前者是写一个性格耿直,公正善良,严于律己的研究生经受官场的黑暗与挫败后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性格的另一个极端,虽然最后他还算的上一个为民办事的“好”官,可是这个蜕变的过程太过痛苦,心灵的重压,良心的拷问,一度让他在人性与兽性之间徘徊。这本书是写出了现实,能给我们这些即将要踏入职场的大学生一些启示。可看过一些评论后,突然意识到它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很多人表示无奈,愤怒,也有人表示震撼心灵,受到了启示,以后要变得圆滑世故,人性的邪恶,欲望是怎样逼迫一个正直的青年毁掉人生最初的信仰......这是部打破人的信仰的书,是教人怎样明哲保身,步步高升的书。除去这些,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一本生活的缩影。然而除去这些,它也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也许这样很不符合逻辑吧,但这就是文学,让人大彻大悟,又让人困惑不已。
后者是我在大学期间看的唯一一本超出专业教程规定的一本书,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但也有太多的困惑,尤其看一个网友提出在平淡的生活中林静是否能陪郑微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不是一个空穴来风的问题,我觉得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下。青春,本来就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于我们这个年纪来说本身有它难以逾越的困惑......
昨晚还跟萍子还探讨到文学的问题,她也有同样的感受。在文学的世界里,更多的是感到的困惑,它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进去容易,出来难。基于这个原因,我放弃了最喜欢的现当代文学,选择了古代文学。相比现当代,古代文学不会让你有太多的大悲大喜,不会让你的情感因之跌宕起伏,不会有刺痛心灵的情愫。跟随古人的足迹,更多时候是教你怎样去修身养性,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培养一种淡泊的情怀。古代诗词里的唯美意境也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创造不出来的,徜徉其中也有别一种快乐。
曾经为了写一篇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在一个偌大的教室和着岛上呼啸的烈风一呆一天,最后看着密密麻麻的字,很有一番小成就。因为是由衷喜爱,亦不觉得是种负担。
而如今呢,是从那种困惑中解脱了。然而我不得不承认,在古代文学方面远远没有现当代文学方面让我敏感地去触及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也不解,为我惋惜,可是我不能再变来变去了。
古代文学真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我很佩服那些在这方面有造诣的大家。然而我知道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一本本从未翻过的书得从头翻起,而时间又是这么有限。走过考研教室的门口,看着堆积的没过人头的书本,埋头苦学的同学,真如回到高中的感觉。虽然自己高考也是这么过来的,但毕竟两年多了,这么久以来我都是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忙,但是心并没有那么累,可考研并不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的,我能回到那时的状态吗,我常常给自己这样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不太信星座,也不是星座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不能一概而论。可是当我真正看到对天秤的分析时,还是颇有些惊讶的,大部分分析跟我是契合的。太爱幻想,缺乏行动。
走到这段路程,才感到自己的大学缺的东西太多了,有时也会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规划呢。如果能让我重来,我会怎样怎样。可事实上,它已不是一张白纸。它也不像一件衬衫,脏了洗洗就可以恢复洁白清爽。我也常常问自己回不去的东西总想有用吗,为什么要自己纠结在不可挽回的时光里。
初秋也渐渐离去,十一假期也渐渐临近尾声。这份惬意终究会随着回归的人群而从暂时的与世隔绝的心境中抽离出来,再去重新适应以往的热闹喧嚣,外面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火热,而自己的心情并不总会被人理解。有些心事,有些心情只能自己体味。
安静的校园,飘零的落叶挟裹着不为人知的闲愁在袅袅秋风中轻轻地坠着坠着,我知道它会有落地的那一刻,却不知它会给大地带来多大的创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