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上五台山随想 《五》

2009-03-11 13:14 | 作者:欣庸 | 散文吧首发

我们下滑的速度很慢。行至三分之一处,善财洞到了。吴弟是有寺必拜之人。他入寺,我赏风景,各取所好。稍一留意,在洞门的墙壁上发现了顺治皇帝写的警世词。从字迹的逼真程度看像现代人的墨迹。也许真迹早已风化,但我相信内容不会有误。

据说这位皇帝遁入空门,在此修行了十八年之久。洞壁的另一处挂着“莫上当”的警告牌,提醒游人注意途中的算命僧人。我一琢磨,一个是看破权威尊贵,让人们把眼界放开;另一个是让人们注意生命旅途的道貌骗子。二者一对比,我们在欣赏放松的同时,感到有种热情提醒在帮助。也说明五台山这座佛教圣地,游客有权游览更有责任保护。吴弟出来,望着山门额上悬贴四个大字‘回头是岸’让我看,我的眼神没他那么好,只看到高大的山门,看不清字。我知道他特别指出的内涵,可也知道其内容的复杂性。边摇头边默笑,因为各自的岸边都隐藏在心里,谁都看不到。

我们终于下山了。回身仰望黛螺顶,山不算高,但巍峨壮观。川流不息的人群。流动在蜿蜒的曲径上,你们包括我们都在想什么?转身再向四周环顾,庙宇楼阁,宾馆商肆汇集一片,把高高耸立的大白塔围在中央,这些标志性建筑又在诉说什么?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源头为啥如出一宗,源源流长,而且并行不勃?难道是空灵净化的力量?还是灵魂真正有归属的地方?我来不及细想,因为前面的景点在招唤着我们,身不由己,又混入了人群。

在通往塔院寺的途中,才发现吴弟不在身边。我赶快用手机联络,说好在塔院寺的门口见。然而,因为这座寺院的门四通八达。我们开始了长时间的追踪寻找。但还是不能如愿,只好在电话里告诉暂时放弃,决定在规模宏伟的显通寺见面。

我先进入了显通寺。

一看门匾那三个魏碑体大字,隽秀苍劲,古墨幽香,就能感到散发的那种风韵雅深,透着丝丝弘厚和肃然。未入寺门就能体味心存敬畏,削敛欲望的感觉。正门两侧有龙虎石雕撕守,门廊左右又有历代铭碑排列。相传这里是佛教进入中国建庙最早的寺院。殿堂楼阁四百余间。在这里可以享受久负盛名的古迹展览,领略佛光流淌的万种奇缘,解读五台山佛文化的整体构建。正门右首的佛堂,是毛泽东到西柏坡路经驻足抽签的地方。我浏览在寺院内,欣赏在文物艺术旁,停留仰望,慢步思索,不断参透一种香火不熄,长盛不衰的启示。站在一代伟人曾经浏览过的地方,我不能不想,他慈祥的面孔是如何被主持看破,抽签的时候他又在想啥。也许都是无意,也许都是随意的释放铸就了一段神奇的佳话,也许都是戏言,在若干年之后绽放出绚丽花朵。多少个神话故事就这样诞生了。也许这种神话非常美丽,才让游客千里探访,万里许愿,组成浩浩荡荡的团队,像潮水般地涌来。

吴弟不知何时进来,他主动向我打招呼。并兴奋地告诉我,他能听懂梵语,也喜欢晨钟暮鼓,撞击木鱼那种声音。我有意探问,“你是否动了凡心?”他笑着说,“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不敢再问,如果一鼓动真的留下怎么办?我迅速转移话题,让他独自进去观赏,我在门外等候。望着他入寺的背影,我心中也正在微妙变化。人们都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这句话对所有的人并不适用。刚刚离开一会,梵语声就把他带到另一种境界。我真不敢相信人性如此泛化,信仰如此脆弱,思维如此容易被吸附,精神如此轻易被软化。难道他上五台山的真正目的是在选择?或许他正在思索着人类最终归属的命题。

他出来后说,不必再到别的寺院了。我问为什么?他说大同小异,买张导游图看看则可。我只能尊重。可我感觉很遗憾,我们连七分之一的景点还没看。比如菩萨顶应该去,黄庙建于北魏文帝时期,有108级台阶对应108 种烦恼;罗喉寺应该看,那里有一套木结构“开花现佛”雕刻;圆照寺应该去,这里在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曾宣扬佛法,,,,,,其实还有好多好多。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因为朋友是来许愿的,不是来研究和欣赏的,我差点把朋友来的目的给忘了。 《待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