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

2009-03-05 20:08 | 作者:龚家凤 | 散文吧首发

高中毕业那年,我在家务农。一天,《参考消息》上刊了一则广告:山东师范大学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函授学员,学费55元。

那时,我正为没考取大学整日心烦,想参加函大学习来充实自己。于是,跟父亲商量,希望得到他的资助。

父亲说:“你有上进心,很好。人贵自立——你最好自己想办法去弄钱,这对你也是个锻炼嘛。”

“上哪儿去弄钱呢?”我一筹莫展地说。

“你可以收购些竹扫把去万埠(山外的一个小镇)卖。收一把只要6角,却可卖1块2。一次挑40把,跑三四趟就足够了。”父亲为我出了个主意。

说干就干。向父亲要了30元钱,我立即收购起扫把来。

第二天,我挑着竹扫把,摸黑走了十五里山路,来到万埠。小镇位于西山脚下,潦河之滨。天才蒙蒙亮,赶集的人便纷沓而至。山里人,挑着竹木制品、山鸡野兔赶来;山外人,推着瓜果蔬菜、鸡鱼鹅鸭赶来。从街头一直摆到街尾,活像条游动着的长龙。为了招徕顾客,有的敲起了竹板,有的拉起了二胡,有的唱起了采茶调。此情此景,真犹如一幅纯朴的民俗风情画,一幅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

“老板,扫把怎么卖?”一个农民停下来问了问价格,走了。虽然没做成生意,但这一声老板,却喊得心里热乎乎的,真使我有种新官上任般的喜悦感。

太阳升得老高了,我的生意却还没开张。我心里犯急,不断用祈盼的目光,打量过往的每一个行人。突然,一位西装革履、身别校徽的翩翩少年,闯入我的眼帘。他是我们学校本届唯一考取大学的同学。我满脸堆笑,正要向他打招呼。不料,他在走到我摊位前的那一刹那,猛的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这真不亚于数九寒天,劈头朝我泼来一盆冷水,心凉透了。

我愣愣地呆立着,心里酸楚楚的,再也无心兜售扫把,便摸出随身带的《唐宋词选读》,坐在扫把上,埋头看了起来。正沉浸在苏老夫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迈意境中,却有人在吆喝着要买扫把。

来者是个干部模样的人。他说:“扫把怎么卖?”

我怔了怔,说:“1块2角。”

他说:“一块钱一把卖不卖,我全要了。”

我一听全部要,不觉大喜过望,一叠声地说:“好!好!”声音都有点发颤。

他叫我写一张便条。我一愣,在此之前,我从没写过这东西,便红着脸说:“便条怎样写?”

“你难道没有念过书么?”

“高中刚毕业。”

他扑哧一笑,说:“高中生竟有不会写便条的,真是新鲜事。好吧,今天我当一回老师,教你写。”

他说,我写。最后,他说“出售人”,我却听成了“出丑人”(当地方言售、丑同音),我以为他有意嘲弄我,便瞪着眼,冲着他说:“你说什么?”

他没有介意,以为我不会写“售”字,便接过笔,在自己手心写了一个给我看。

写完便条了,我如释重负,便按他的吩咐,把扫把挑进他们单位的仓库,在财务科领了钱。我人生道路上的第一笔生意,就这样做成了。

太阳已偏西了,我买了几个冷馒头,边吃边往家走。回想起一天的所见所感,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