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眠 毓 秀

2012-08-07 09:48 | 作者: | 散文吧首发

龙眠山古称龙舒山,离舒城县城西南四十公里,今汤池镇境内,“山状若龙之展舒,故名”。“龙眠毓秀”被誉为龙舒八景之一。

时值立,我们一行人驱车往游,刚入景区,就见一座雄伟气派、雕刻精美的大门耸立在我们面前,大门上方镌刻着“龙眠寨”三个大字,两旁有一副楹联:“宋墨溢香盈古寨,胜景吐芳伴龙眠”。车子沿着蜿蜒曲折的爬山公路向上驶去,渐行渐险,路的下面竟是深不见底的山涧,壑谷峻峭,幽静深邃。车子拐了几道险弯,在优雅别致的“龙眠山庄”停下,“龙眠山庄”依山而建,背靠着郁郁葱葱的山峦,是一个集餐饮住宿、休闲观光的度假宾馆。东侧有一座大坝,大坝中间建有一座拱,小巧玲珑,有泉水从桥下溢出。信步来到大坝上,只见一泓绿水,水光潋滟,荡青漾翠,如翡翠碧玉,似绫罗绿绸;微风拂过,水面碧波灵动,涟漪轻盈,“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我忽然想起朱自清描写梅潭《绿》中的句子来。这一泓绿水,皆是山涧清泉汇合而成,说是一汪潭水,又比池潭大一些;叫她是一湖绿水,又比湖泊小一些;称之为一座水库,算是确切些,未免又俗了些。于是同行的人纷纷为她起名儿,有的人说叫“龙眠湖”、“金龙湖”,有的人说叫“碧玉湖”、“毓秀湖”,也有人称之“秀湖”、“灵秀湖”,莫衷一是。大坝走廊上的栏杆、廊柱、檩条、椽子全是就地取材的树木制作的,木纹清晰,光滑圆润。走廊内摆放着三个圆圆的小木桌,四周围有四个小木凳,也是山上的大树干做的,无一不体现出“龙眠山庄”主人追求原始、天然的情趣。

在龙眠山庄吃过中饭,我们一行人顺着景区新开辟的山径向东边山顶登去,路边不时有一抱粗的古树高耸着,经过一处茶山,只见茶棵青青,层层叠叠,有人说若在这山顶上建一亭台,就叫“品茗亭”,既可品茶休憩,又是点景之作,其不妙哉!站在茶山顶上,只见四周峰峦环列,满目青翠,顿觉心旷神怡,物我两忘。眺望东边,在舒城、桐城边境重重山峦犹如一条巨龙横卧着,正如明代诗人许浩所云:“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由于山中树林茂盛,荆棘丛生,诸多名胜古迹乃不得路,不能前往探幽访古,未穷其胜,不免心中有点遗憾。在回来的路上,看见路旁有一株大树,俊秀挺拔,异而问之,梓树也,树龄已有七十多年矣。经过三处碧绿的小水潭,一个连着一个,同游的人大呼,这不就是“三潭印月”吗?细细想想,还是叫“龙眠三潭”妥当些。在山上转了一个圆圈,大约半个小时后,又返回至大坝,再一次观赏这一泓绿水,不觉沉醉其中。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钟情流连于龙眠山水。“诸山何处是龙眠,旧日龙眠今不眠,闻道已随云物去,不应只雨一方田”。这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咏龙眠山诗。“叠嶂蟠回翠黛连,万年形势似龙眠。云兴峭壁疑奔雨,瀑泻层崖欲赴川。仿佛蜿蜓长日见,依稀虫带虫东半空悬。公麟隐迹犹无恙,文献如今胜昔年”。这是明代诗人帅允升描绘这里的景致。北宋大画家李公麟因酷龙眠山景色,归隐于此,并建龙眠山庄于龙眠山中,号称龙眠居士。晚年自绘《龙眠山庄图》,被视为国宝。苏轼评《龙眠山庄图》:“龙眠居士作山庄图,使后来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道路。如见所,如悟前世。见山中泉石草木,不问而知其名;遇山中渔樵隐逸,不名而识其人”。这充分说明李公麟高超的“白描”技法,不愧为后人誉为“宋画第一”。《龙眠山庄图》不仅是一幅远离尘世喧嚣的山水画卷,更体现了山庄主人沉迷于田园之乐和参透纷繁世事的旷达情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