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情结

2008-06-12 23:54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记忆的长河中,看电影看电视的故事往往会占据不少心灵时间和脑海的领地,人们从电影电视的故事里能直接获得很多知识和乐趣,即开阔了眼界,又了解了大千世界。

在爷爷辈门的记忆里,只有在每年正月时间,在昏暗的油灯下,携家带口地在寒风凛冽的打谷场上看看土生土长的皮影戏、秦腔,听听眉胡等,这就是一年当中最快乐、最过瘾、最津津乐道的事了。最让他们难忘和惊喜的是解放大军解放青海,来到本地给乡亲们放映的第一场电影。地点仍旧是原来的打谷场上,几个小战士挖了两个坑,栽了两根木桩,把一块宽大的白布紧绷好后挂了上去。当幕降临时分,一台柴油发动机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响声,吸引了十里八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这里的人们生平第一次看到了白布上的人,在一束光亮的照射下能说会动,既感到好奇又感到神秘莫测,都张着半圆的嘴巴,睁圆了眼睛,大气都不敢喘一下。就在人们还没来得及缓过神来的时候,影幕上面突然响起了枪声,出现了一帮人马对抗嘶杀的场面,顿时影场里的人群乱作一团,丢东拉西的、哭喊娘的、逃的逃、跑的跑。有些兴风作浪者,乘机大肆叫嚷:“杀人了,上解放军的当了!”受惊的人群拦也拦不住。也有胆大的,见过世面的,他们却巍然不动,对眼前这愚昧的一幕笑得前仰后合。

在父辈们的记忆里,电影是良药是看不够的美景。看电影是常思念、常期盼、常惦记的一件事,也是精神世界里比较奢侈的,值得炫耀的一件事。好像看一次电影就能提一回神似的。只要听说有电影,不管三七二十一,偷偷地从家里牵出马或者驴、骡子,也来不及备好鞍子,甚至来不及搭上一小块垫子就匆匆忙忙上路了,一场电影的放映时间大约一个多小时,可骑在马背上马不停蹄地走个来回却要花费三四个钟头。臀部时常被牲口背上的脊梁骨磨破了,第二天只能咬着牙忍着痛,默默地去干活。有时候索性甩开两条腿去赶路、去赶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耽误决不能耽误。每看一场电影,就会产生许多有趣的、开心的、甚至无聊的话题。但大家都有一个统一的口头禅:美咂了,真过瘾!

记得文革初期,我们家从黄南州的河南蒙旗自治县搬回老家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的一个小山村,比起原来在县城的生活那单调多了,但只要一听说有电影,小伙伴们就奔走相告,兴致勃勃,三五成群直奔演出场地。每次总会赶个大早,然后趁早抬石头。找硬土块垒好自己的最佳“座位”。一部电影能赶着趟连续看上七八遍,有些电影里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就成了我们游戏时的内容。如:《鸡毛信》、《小兵张嘎》、《红孩子》、《半夜鸡叫》、《地道战》、《地雷战》、《烈火中永生》、《白毛女》、《林海原》、《永不消逝的电波》、《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还有革命样板戏《海港》、《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杜鹃山》、《奇袭白虎团》、《红灯记》……确确实实丰富了我们的童年生活,启迪了童年纯洁的心智。不识字的奶奶们还在强行学习样板戏时闹出了许多笑话,如在学唱《红灯记》中李奶奶的一段唱词时,把“铁梅呀,你不要哭,莫悲伤……”,唱成了“铁梅呀,你不要哭,我背上……”真是其乐无穷。

粉碎“四人帮“不久,村子里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离我们四十公里的徨源申中公社买来了一台电视机,已经放映了好几个晚上了。我们这帮山洼洼草窝窝里的孩子根本不知道“电视机”是何物?大眼瞪小眼。幸亏我们村子里有一位经常外出的手艺人,神神秘秘地告诉我们:“电视机,也称家庭影院,只要拉上电线通了电,就能坐在自己家里的炕头上,看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舞台上表演的节目。”他也是听说的,自己还没有亲眼看过。于是电视机的诱惑力、吸引力再也无法阻挡年轻人的好奇性和欲望,一大早就收了工急匆匆往嘴里肚子里塞了一点东西,立刻去准备马、马车、自行车,有的是东家借西家凑交通工具,便浩浩荡荡你追我赶地去看电视。去不成的人眼热得快掉眼泪了。在第二天的日子里,看了电视的人就成了一台电视机,许多人围着他听着乐着。尽管他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唾沫星四溅,但个个听的津津有味,好像身临其境,有享不完的耳福似的。

到了1981年,我们这里通了电,金滩乡政府购买了一台18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家里人抓阄抓到我头上,让我守家其他人都去看电视。我扫兴极了。可更扫兴的是那天晚上因信号不行,没看成电视。母亲回来告戒大家:不要花那么多钱去买什么电视,荧幕小的像小切板,里面根本没有演节目的人,只是呼呼作响。我不信,为了解馋,成了家的我和丈夫努力从每月五十二元工资里抠出了几元、十几元,攒了一百八十元,购置了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从此,每天晚饭后,来我家看电视的人络绎不绝,门庭若市。这一年放寒假我们把自家的小电视拿到娘家去,本想让家里人也享受享受,没想到每天晚上八点前,小院子已挤得水泄不通,为了解决一百多双眼睛的渴望,把电视机安放在主房窗台上,把老人和小孩安排在靠前的位置上,大家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疲劳,聚精会神、目不转睛、鸦雀无声地看着看着,直到屏幕上出现了“再见”的字样,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我们家。有一天晚上有人为了争得一块最近位子,竟然大打出手。家人都说:“拿走吧,为了看只有一本小人书大小的电视,闹得邻里不顺心、不和睦,是不值得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老百姓的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从大城市到小山村,从平原到高原,从国家干部到贫民百姓家,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成了普通百姓家里的首选家用电器,电影院慢慢被冷落下来。茶余饭后到电影院看电影的是也成了一项值得回味故事。到九十年代城镇的家家户户又陆续安装上了“闭路”、“加密”等有线电视网,乡村牧区给安装了地面卫星接收站。收视的频道多了,人们的视野更开阔了。坐在家里想看什么内容就选什么内容,广大人民群众能及时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电视成了百姓生活中获得知识、了解家乡以外的世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小电视迅速被大电视代替,黑白电视不知不觉更换成了彩色的,有的家庭几辈人中增加了电视机的台数,是为了避免争选自己喜欢的频道这样的小事,家人中间出现不愉快的现象。

当今的电视技术又进入了新的时代,什么超大屏幕的、纯平的、液晶超薄的、数字高清晰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真是看不够的影视节目,说不完的影视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