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心灵的误区

2012-06-28 15:21 | 作者:梦曲长歌 | 散文吧首发

前些日子,我和姑妈到亲戚家去赴宴,当姑妈看到那个即将出国留学的孩子和孩子的家人那种愉悦的表情时,脸上不知流露出了多少分的羡慕,总巴不得表弟也能了了他们这个心愿,但是每次看到表弟的那张成绩通知单时,总是难免的忧虑、叹息。看到他们这样时我就纳闷:何必非要让分数和学历来估计所有人呢,难道不读研、不留学就说明他以后没能力,没志气,没有饭吃,没有生存价值吗?还是为了图一时风光?委屈了非得求全?有了智慧可以开发,但必须暴露于众吗?我对这些话的理解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

一个人的付出是应该得到回报,但这种回报并不一定要是你心中那个期望最高的目标,如果你一昧的付出只是为了收获那个幻想已久的至高目的,那你的付出和思维就会永远地受到虚荣的囚禁和控制,真正的成果也将永久地被挡在了现实的门外。

我有一个同事今年刚好到而立之年,她有一个高大帅气很懂得体贴的老公和一个聪颖可漂亮的宝贝儿子。她是一个很有文采的女性,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文章,各种体裁都有,我很欣赏她写的散文,且不说与那些项尖的大腕作家相比,但也称得上美妙绝伦。虽说家庭收入不很丰厚,一年到头除了开资也有些积蓄,小日子算是顺心了,我觉得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家庭里是温馨的。可她对这种生活的态度与我所感受的格格不入,她每天上班时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表现,领导不在时,偷一下懒,没事儿就喜欢打打麻将,有灵感的时候写写文章。她常对我说,结婚后,常常处于情绪低落或哀伤状态,尽管环境是如意的,却体会不到生活中的快乐,唯一体现她生存价值或意义的是她那聪明懂事、虎头虎脑的五岁的儿子。我听后很是震惊,一个幸福家庭里的女主人翁竟是一个如此低迷而沮丧的人。她为什么不满足于现状,她到底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最近,报纸上报道“自杀”一类的消息比较多,原因是自杀的现象越来越多。据调查,自杀者中,10%是受不治之症、病痛等重大负面生活事件折磨的病人,而90%的健康人自杀的动机是由于感到无价值或失望、持续性的苦闷、失败爱情关系等等。乐生恶死乃是人之常情,一个正常人想到用自杀来了结自己生命,可以想象,他们定是觉得没有了生的希望,对今后的生活已没有憧憬,只有迷茫、恐惧、不安和不知所措,最终,他们恶生赴死。

此类事件都是我身边真实剧情的上演,我只能为之叹息和哀怜。当然,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自作多情,也许他们会因为我的叹息和哀怜而怨恨我这种多余的有施舍性质的同情心。社会越来越进步了,这种进步与人们越来越幸福的生活应该是成正比的,息息相关的。除了自然灾害和战争给我们带来无形的痛苦和损失以外,其他一些人为的不快我们是可以迎刃而解的,何苦要让这些不快越陷越深,最终达到后果不堪设想的地步呢。权力和金钱,地位和名誉是永远挖掘不完的,我们要适可而止。情绪的好和坏,心情的愉和悦是同步滋生、相互牵涉的,我们既然能坦然地接受上帝赐予的快乐,为什么就不能勇敢地接受上天同时施与给我们的烦恼呢?

看到以上种种心理现象,我不禁为自己的余生感到恐惧,为自己有一颗年少轻狂的心而恐慌。不久的将来,随着世俗的纷扰,我是否也会被这种潮流卷入心灵的误区,我以理智的思维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偶尔举止不听使唤而改变行动,因为思维有时游离在另一种境界里,不管它们以何种方式存在于我的身体里,只要它们不恶意地转移我的意志,我是不会介意的,我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周身的人和事融洽无间,让自己心身愉快

人类是复杂的,也是矛盾的,得不到的时候拼命的追求,到手后赐予三分钟的热情置其于脑后,一生都用欲望的眼神在瞅着这个花花世界。各种纷繁,谁能讲得丝丝入扣,只希望新世纪的新星人类能冷静的对待周围的一切,精心打造这片世人共同拥有的净土,那样,也许能给那些命途多舛的人们些许自信和顽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