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

2012-06-20 09:59 | 作者:池阳隐士 | 散文吧首发

清溪河依然静静地从城南流过,绕过无数道河弯,流过多少座梁,带着满河的光和岁月的凝重,在这几经修复的通济桥下,休憩,作暂的驻足,从飞驰的流光中,寻找已被遗忘的城南旧事。就像那一片片花絮飘落在碧波之上,随波逐流。

早年的通济桥也和下游的兴济桥一样,是一座七孔石桥,同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它是池州城向南面的唯一通道,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被侵华日军的飞机扔炸弹炸毁了,于一九四八年重建,现在桥下还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通济桥,民国三十七年,”。大桥频遇战火,几经修复,但那块石碑完好地保留着,那上面撰刻着多少岁月的风,历尽人间沧桑。如今立在桥下正与河水低语。

清溪河汇五岭之水,从景色古朴幽雅的上清溪向城南流来,沿岸河滩古柳婆娑,绿草茵茵,清澈的河水流过通济桥下,冲击着麻石条垒砌的桥墩,溅起白色的浪花,清可见底的河滩,河水平缓的流过,小鱼儿游弋在鹅卵石中,一两只捕鱼的小船停在桥边,一群鱼老鸹在河水里上蹿下跳,追逐着河里面的鱼儿,在桥南那棵歪脖子大柳树下,用木架支着一个大罾网,渔人坐在罾边,徐徐将网收起,又缓缓放入水中,在这一收一放中,不时也能捕到一些小鱼小虾,怡然自乐的意境,给这条河注入了勃勃生机。这个江南小镇,也称得上鱼米之乡,在桥头的鱼行里新鲜鱼虾也只卖一两角钱一斤。

通济桥连接着通往齐山的大路,路的两边是两人合抱的古槐垂柳,绿草如茵。南湖和东湖,一望无际的湖滩里,成群的大雁栖息在芦苇荡里,每年春汛来的时候,山洪暴发,洪水从五岭山麓流到清溪河,清溪河洪水猛涨,奔腾而过的水流离桥面不到数尺,涛声震耳欲聋。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次少见的大水,冲断了往齐山去的大路,东南湖白茫茫一片汪洋,这时的齐山就像飘浮在海面上的小岛。洪水也淹没了半个城区。

桥南掩映在垂柳古槐的绿荫中,几户人家,挂着“茶”和“酒”的招牌,给远道而来的人,小憩的处所,屋后清溪河涛声不绝于耳,门对小九华齐山峰峦叠翠。归家的人走到这里,一颗漂泊的心终于宁静了。此处向南约行两里,更是二道桥,是南湖向东湖泄水的小河,渔家用拦鱼的竹帘子,斜放在桥下的河道上,河水从竹帘了空隙处流走,数不清的小鱼被阻隔在竹帘上活蹦乱跳,阳光照耀着它们,晶莹剔透实在好看。使人感受了纯自然的美!

二道桥头,一个巨大的石狮坐北朝南,龇牙咧嘴朝着前方地怒吼着,那雕刻的粗犷和岁月风雨的侵蚀,就像刚从远古走来,正目视着秀丽的齐山。幽冥奇幻的齐山,也用它坦荡的胸怀,接纳着无数名人雅士,“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石嶙峋,洞窟幽深,每到春天,城里人都到齐山寻洞,最容易找的是“滴水洞”,钻过蒿草和藤萝,爬进洞,一股清凉冷意扑面而来,洞顶风化的石壁上,向下不停的滴着水珠。滴水穿石,青石板被水滴侵蚀,留下一个很深的水坑,一汪清水终年不干。那时,常有野兽出没,记得有一天清晨,从南门外跑来一只野猪,跑过大桥,被众人追得慌不择路,一头钻进粮食加工厂厨房的大锅洞里。厂里工人享受了一餐美味。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在通济桥上看赛龙船,大桥是最好的看台,在桥上面,可以看见河的上游有七八条龙船正蓄势待发,有红龙、黄龙还有白龙,只听见锣鼓喧天,水手们跃跃欲试,在龙舟的前面还有一条装扮一新的大彩船,像一座流动的大舞台,彩旗在船的四周迎风招展,这其间,船上鼓乐齐鸣,穿着戏服的花旦、小生、丑角,正在上演一幕古装戏。随着龙舟上震天的呐喊声,岸上人们的欢呼声,这时赛龙船开始了。只见一条条龙船像离弦之箭向下游飞去,白色的浪花在船后铺成一条白练。,整条河都在沸腾。

有时,我常在记忆里寻找,没有了通济桥,清溪河被分隔的日子。那段历史,只在瞬间被遗忘。如今,清溪河终又欢畅的从古朴幽雅中流来,两岸垂柳婆娑,绿草如茵。那里也不再是通常意义中的桥,是立在清溪河上的环岛花园,俯身桥下碧波涟漪,放眼桥上车水马龙。入灯火辉煌,桥头的老屋茶楼,经过百年风雨,依旧古色古香,那柔和的灯光,给远道而来的旅人,一缕温馨的慰藉

所属专题:2012清明节诗歌散文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