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浓四溢

2008-12-17 20:07 | 作者:欣庸 | 散文吧首发

久居乡下,满眼是,色调的变迁;脑子里装满了经济运转,酝酿着得失在决策中的聚散;心里牵挂老幼,情系健康成长的容颜;有规律的生活轨迹,欢笑问候成了情感联络的起点;相约在无声里,默默调动着烦絮中的意念。习惯让他们变的散漫,风俗脱化成流动的自然。街头巷尾的聚集里,男人们低声叙语,评论时事的变化感慨;媳妇们议论村内的新闻焦点;古稀老人们早把眼光放淡,关注着生离死别后的安然;惟独青春的呼啸和幼童的戏谑声,像一首缴昂的交响乐在村野缭绕,钻进人们的神经中唤醒希望的甘甜。

浓浓的乡音,铸就了生命的必然,一声带尾音的高喊,一声尊称上的习惯,一声乳名的呼唤,是那样的亲切自然,醇厚香甜;承包是形式的演变,更是心理调整的重大实验,体验品尝是生活上的自由奔放和精神上的平衡转变;平等,公平,民主那曾经感受过的纯粹,一点一滴流失,变成回忆中的心酸。;仇恨在理解中互化,,追求在自由中激发,调整在反思中更新,苦恼是因为自己没有得到解放。人们已经在适应中养成了习惯。亲戚,族亲,村情用欣赏的网络编织,互相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流动的情丝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在这种意识的熏陶下,村里就是一个实用的网吧,只要点击,就能找到要寻的对象。

长久的触摸与观摩,互相之间早已种下连接生活的源缘。心底里的评价自然是理性选择的方向,喜在一个层面上豪放,悲在最亲的人面前流淌,隐藏个性释放共性是大家交流的原则。同在一片蓝天下,饮的是一股甘泉,说的是同一种方言,适应同一种环境,视野是同样的轮廓,个性融化在共性里形成共同的理智。想是大家的向往,干是必须的形象。都知道生存的理由是汗水浇灌,都懂得生活的质量全靠智慧开发。怨天忧人是最没出息的谎话。

春种秋收是农村最繁忙的季节,也是情唤心灵温暖的报答。帮贫帮困是邻里乡亲共同的职责。平时是淡淡的自若,平静的交往。关键的深刻,都知道人们需要啥。主动帮助把潜在的情意送上。机车隆隆,笑声飞扬,眼里不是干活的多少,是千年不衰的歌在清唱。特别是遇到红白喜事,老人主动过来指点帮忙,媳妇们,年轻人也前来捧场助兴,把别人家的事情愿担在自己肩上。轻音乐伴着豪放的歌喉,灯花里飘来扑鼻的浓香,人们像过节一样,欢乐把村庄包围,心像击水的波纹在悠雅中荡漾。

几百年的家乡,古堡断壁残垣,像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正诉说着变迁的史话,也用浓重的乡音告诉所有的人,巴掌大的地方,养育了我们几百年,生生不息。经历了多少个朝代,掩埋过多少悲伤。唯一不变的是人间的情。有情才有,有爱才能守住这个地方。

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新一代都兴奋地走出家门,向往另一种生活。过惯了方便快捷的生活节奏,闻惯了混合气味的都市风伤,看惯了川流不息的拥挤现象。放松的最好地方是家乡的山水。有多少人徜徉之间萌生了回家的意念。当原汁原味,香喷喷的饭菜扑鼻而来时,当甘甜泉水和清新的空气洗心清肺时,比较自然来临,优劣自能分辨。可是村里的习惯,已经不在引起下一代的青睐,正和老人的欲望一样渐渐消失。他们也许在想,如果城市能有家乡的空气和水那该多好。想毕竟是美好的事,但他们已筑巢在外,家乡的清香永远留在记忆里。可是长久在村里生活的人们并不这样认为,他们普遍反映生活水平并不比城里差。理由是用电视广告的词,八十年代想温饱,九十年代想富有,现在想的是健康。我们村里人哪个不比城市人健康?。高科技已进入农家,我们的思维也不比他们差,城市并不是我们向往的地方。

是啊,人们都能反思,我们都在寻找。如果这个世界再没有新鲜和甘甜,再嗅不到浓香四溢,健康受到严重威协时,我们思考什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