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转转席”打造成移民饮食文化名牌

2008-12-17 17:07 | 作者:钟昌斌 | 散文吧首发

以移民为主体的陕南人,每当杀猪宰羊和逢年过节的时候,总喜欢把亲朋好友、邻里乡亲请到家中,让他们尽情的品尝精心烹制的不同地方风味的美味佳肴,久而久之,这种外来移民在陕南以相互交流美食传递情感生活的方式,就逐步变成了一种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平台,当地人把这样的吃请叫“转转席”,自然,这种习俗就形成了一种地方饮食文化。

仔细品味“转转席”的文化内涵,它仿佛是一座文化宝库,矗立在陕南大地,那么,如何保护“转转席”这一文化形态?如何开发“转转席”这个文化宝藏?怎样把“转转席”打造成一种文化名牌?

“转转席”这种饮食习俗发端于何时现在既没有文献资料可查,也没有其他考古左证,但这种文化形态存在于以移民为主体陕南地区,无疑与这里的移民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这种饮食文化形态,一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情感,促进相互沟通,相互了解为目的,二是把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做出发点,三是将不同族群、不同种姓之间、不同地区的移民的相互接纳、相互融通、共同提高当成基本目标,四是出于本种姓以及本地域移民人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所有这一切,都是移民人为了自身生存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基于这样的理由,“转转席”才能在移民人群中产生、延续和发展。也因为这样文化背景,给我们打造“转转席”这一饮食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础。

社会经济现实需要是影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随着旅游经济不断发展,饮食服务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也为我们打造“转转席”饮食文化品牌提供了机遇。近几年,随着乡村游,生态游的出现,以“农家乐”为主的饮食文化随之不断升温,“农家乐”因此应运而生,“农家乐”服务方式也逐步趋于特色化,表现出不同地域的“农家乐”承载的功能不断发生变化。以安康岚皋为例,四季乡的杨家院子“农家乐”以接待外地宾客为主,南宫山下的宏大村的“农家乐”以接待旅游观光客为主,县城周围的“农家乐”具有以服务于城区居民为主兼有综合性的服务功能。但是,我每当到了这些地方总会不自然的觉得,这些不同功能的“农家乐”在吃的问题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也尽管采取过诸如举办过“农家乐”厨艺比赛、开展过烹饪培训活动,但“农家乐”户与户似乎还是没有多少区别,区域与区域之间更谈不上有什么格调的不同,使这些“农家乐”变成了大路边的小吃部,一吃便走,留不住多少客源。其实,作为以湖广地区移民为主体的陕南人,由于来自不同省份乃至不同府、道、州、县以至更小的地域的人群,在衣食住行文化虽然经过几百年的相互融合,但不同地域在饮食文化方面仍然保留着自身的文化印迹,比如,不同的地方的移民,有的喜欢酸、有的好甜、,有的执着辛辣、有的乐于清淡……这些区别,都不同程度上打着移民饮食文化的烙印。如果我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根据不同地域的移民饮食文化传统,在不同住户乃至不同区域的“农家乐”,打造一个饮食特色佳肴品牌,再搭乘“转转席”这种移民饮食文化载体,不仅能够使我们的“农家乐”让不同地方不同层次游客吃上与他们文化相一致或者相近的特色饮食,以此激发他们对当地的旅游激情,增进游客对异域风情饮食文化的吸引力,达到更多的留住客源,不断的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而且,我们的“转转席”这一移民饮食文化也将因此成为一种特色文化名牌而名扬天下。

从“转转席”产生的根源来分析,这种把传承本种姓、本地区文化当作它的基本职能的文化形式,他的理念就是在倡导文化保护的今天,也会为我们从事文化工作的各界朋友给予一个启示;从转转席”是为了交流感情,增进友谊这种功用上去思考,这种思路在当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工作中表现出相当大的研究意义;从饮食文化上自身来考量,这种传承文化的方式,对提高自身的饮食文化质量,让民众主动的摈弃各自不良的饮食陋习,有效的推进社会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会产生积极影响。鉴于以上思考,“转转席”本身不仅蕴涵当大的文化价值,同时也具备相当的实用特征。因此,积极开发“转转席”,既具备相当大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含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所有这一切,都为我们研究“转转席”、开发“转转席”并把它打造成移民饮食文化名牌提供了有利条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