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墙

2012-06-06 12:23 | 作者:林了了 | 散文吧首发

佛跳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名菜,加入的材料众多,很多似乎是除了在佛跳墙之外,再也见不到的搭配。

这就让我想起了诗、散文、电影,若三者搭配,说不定能配出个文艺界的佛跳墙也说不准呢!

如果把诗写得像散文,把散文写得像诗,再在诗内加入电影的元素,推进某个镜头,或是无限放长某一段时间,那会怎样?我想,前提是,至少这得是个彩色电影,有许多绚丽的颜色做花边。但它绝不会像是个奶油蛋糕的,甜而腻,要那么多无法填饱肚子且增添脂肪的奶油作甚?有人说,也许就有人喜欢这风格的,怎么办?要知道,产出的的作品若都是凤姐芙蓉般的奇特,真有人喜欢,也是些博出众的烂俗吧。与这里说的诗意没有关系。

也许它会像个抹茶味的寿司,日式风味的茶末做点缀,清单却不失其味,那这又要上个档次了,茶,文人喝醉酒所产之作,大多是在醒酒茶咽肚后,方可细细的品,慢慢的品。激情的创作,大抵是要冷静的头脑赏析的。当然这创作与赏析是另外的话题了,这里所说的是多种美的元素混合后所有的效果。就好像小孩子玩家家时,将所有的食材倒入锅中一同烹饪,若运气好,烹出一道“百味鲜”那不妙哉!不同的食材弥补了彼此的不足,连调味品都省了,反而显得自然可口呢。这样的成功,若是让循规蹈矩的大厨尝试,那定是要借用不同调味品调至而成,这和原始且创新的美味相比,不是要受人喜欢的多?

然而,诗是诗,散文是散文,电影终归是电影。如何将三者合而为一,这得有胆识,有激情的“小孩”去完成,他必须有足够的勇气接受食物烹饪失败,接受一顿妈妈责备的风险。而激情又让他有足够的乐观,对于这样的质疑,一笑之后继续尝试。保持内心的冰清,为了获得“冰激凌”而去尝试,食物本身便有了急功近利的味道,也便失了那股子清醒。

好的食物,要有润口性,也就是诗般的灵动性,汩汩流淌,直麻心扉;爽滑性,也就是电影中剧情的紧密,丝丝入扣,击打心田;营养价值自然是要高的,如所有作品般要有值得人读的地方。

以泰戈尔的诗打个比方:飞从空中飞过,却不留痕迹。这就可以理解为是电影镜头的掠影,在浩渺的苍穹,一只鸟形单影只,最是那惊鸿一瞥,岂不要美到你的心里去了。某个导演将镜头不断推进,清晰到可见鸟儿羽毛的颤动,然后,又突地放开,蓝色的空中此时已无了任何杂色,这些镜头用于《再别康》也是可行的。

再如“我打江南走过”,“打”字用得极妙,撑着伞的姑娘,在青石板上徐徐走来,伞遮住她娇羞的容颜,如郑愁予笔下“美丽的青石向晚,你……”,嗒嗒的马蹄,是否踩乱了你的心神,是否也像徐志摩散文中所写,一个转身,她已隐入。可见,诗,散文,电影本就是一家,若是能有正确的融合点,想要交合也不是难事。且事实证明,成功的例子已然诞生。

一部《还珠格格》红靡了整个中国,成为几代人的美丽记忆,想必是有其原因的。细一想撇去其他不说,一部集合诗,散文,电影等因素的作品想不红也是难的吧。如紫薇与尔康相遇幽幽谷中,镜头捕捉尔康急切的心情,通过飞奔而来的马嘶鸣时的咆哮表情,物如此,何况人呢,此时紫薇又一句诗一般的台词,彻底征服了观众:为了你的不许,为了你的。。我留下。我极了琼瑶笔下的这句台词,爱极了那尔雅下的暗流,这时总会让人想起,古老的楚风所刮的那句歌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经久不衰的爱情何以在此变得不再烂俗?因为有诗,因为有酒,因为煮食的那“小孩”没有加任何调料,也因为那小孩有激情,有勇气。他写的是自己想写的,和一切世俗无关。那么,我前面所讲的在这部作品中确实都是具备了啊。有人说,《还珠》还是显得有些不上档次了啊,而我要说,优秀的作品从来都是能全民参与的,能让人欢喜的。若是阳,那定是舍不得被献上桌的珍贵,比起佛跳墙的老少皆宜,是少了点亲和力的。

诗,电影,散文,不一定是高高在上的,我们对其怀有了过多的敬畏,但正如鲁迅所意会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幸福的,如果它比蜘蛛美味的多的话。

那么这个时代的佛跳墙,该由谁掌勺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