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坊印象

2012-06-01 10:25 | 作者:听涛 | 散文吧首发

赖坊印象------------福建/李新旺

一.《初识赖坊》

认识赖坊是在二十年前。那时我刚从学校毕业分配至赖坊中学任教,因此才有了了解和认识赖坊的机会。在此之前对赖坊所有的理解除了知道它是位于清流县南部的一个偏远而古老的乡镇,其他印象仅仅限于脑海中两个字的符号而已。

去学校报到的这一天,我早早就买好了车票,在县城汽车站等候通往赖坊一天唯一的一趟班车。怀着忐忑和期待的心情我开始了这趟九十公里的首次旅途,汽车沿着204省道晃晃悠悠地出发了。沙石铺就的路面很不平坦,一路扬起的尘土模糊了车窗的视线,也就无心再去欣赏沿途的风景。汽车缓慢地行进了约摸六十公里后转入县道吴沙线。这条路更加狭窄和泥泞,几乎只能容纳一辆大车经过,还好一路上鲜有车辆交汇。路上的坑坑洼洼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有时车在爬过大坑时,只要你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剧烈的颠簸抛上车箱的顶部。汽车小心翼翼地翻越一座高山后进入赖坊境内。路旁稀疏的村落不时在眼前闪过,山峰越来越高,但山上的植被似乎并不茂密,多是一些矮小的灌木,这让我心中不免增添了些许诧异。

汽车在颠簸中行走了将近四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了这个遥远而又神秘的乡镇。拍一拍满身的尘土,提着简单的行李,我在惶惑中下了车。站在狭隘破败的街道上,望着两旁低矮简陋的民房,茫茫然有些不知所措。随之向当地村民打听学校的处所,更增添了我心头的失落和沉重。学校并不在乡镇机关驻地,而是在距政府机关两公里远的一个叫着“南山”的小山村,因此赖坊中学也被称为南山中学。情急之下忽然想起曾有个中学同学在赖坊乡镇府工作。在这个鲜有外来人口的地方,很快就打听到了同学,在一位热心的乡干部的指引下,我顺利地找到了这位久违的老同学。同学对我的到来硬是愣了好一阵,带着一脸的困惑,对我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你怎么也被发配到这个鬼地方了呀?”。可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组织让我来这里工作我就来了,哪里有什么想法呀,我又怎能知晓其中的玄机?

一阵寒喧过后,同学用他的永久牌自行车把我送到了赖坊中学。校长是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看上去精明干练。我的到来令校长十分高兴,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简要介绍了学校的情况。从校长口中得知,我是赖坊中学第一位从省专毕业分配来的英语教师,言谈中充满了信任和期待。他早已为我安排好了宿舍。

当天下午,在校长的带领下,我很快就走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所规模不大的中学。学校座落于大峰山脚下一个诺大的谷口,校舍显得十分破旧,除了一幢三层的教学楼是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其余教职员工的生活区和学生宿舍,以及学校食堂都是用土木筑成的平房,低矮而潮湿。但校园还算宽敞,教学楼前面有一个看起来不错的水泥篮球场,学校的业余生活应当不会过分单调。日后得知,这所学校原本是由五六十年代大炼钢铁时遗留下来的一个被称为“南山铁厂”的员工宿舍区改建而来。难怪在这样一个僻静的山区,一路上看不到葱郁的森林,也完全没有青山绿水那种世外桃园般的感觉,原来树木都被早年的炼钢厂伐作当年炼钢的燃料了。

经过几乎是一整天旅途的奔波和劳累,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这一晚我睡得很沉很踏实

二、《生活在赖坊》

一切都安顿好之后,算是在赖坊中学校落了脚,由此开始了按部就班的教学生活。

在赖坊中学工作过的老师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体会,这所学校的老师不但工作勤恳,而且非常能吃苦。就学校的管理而言,绝不亚于现在城里的贵族学校。学生在老师的精心管理下,养成了令行禁止的良好习惯。每天五点半值日教师都会准时到学生宿舍监督,学生必须在十分钟内完成洗漱和内务整理,否则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学习和其它活动也一样的严格。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自律性都非常强,对老师也极端地尊重,当地中小学教育在这几年得到了极大发展。疑惑的是,学校的老师流动性很大,来这里的老师大多呆个一两年就离开,大抵是地处偏远,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缘故吧。因此,学校的老师严重不足,每一个教师都在超负荷工作。我这样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不但担任了三个班的英语教学,还要兼做班主任工作,每周的课时量多达二十一节。

繁重的教学任务只是工作内容之一。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学校的课程表中每周都安排了一个下午的劳动课,劳动任务视季节而定。好在山里的孩子都有吃苦耐劳的好品质,每次劳动都由班主任带队,科任老师协助。有时是上山挑柴火,以解决学校食堂燃料问题,有时是去山上拣松果,卖给当地农资采购站。学校用这些勤工俭学赚来的钱,为学生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更多的时候是为学校平整一个运动操场。经过一届又一届师生的不懈努力,在我离开学校的前半年,硬是一锄一锄地把学校后山一座稍平坦的山坡建成了一个拥有四百米跑道的沙土运动场,解决了学校没有运动场地的问题。

由于地处大山脚下的山坳口,校园里早晚湿汽很重。特别是阴连绵的天,长期晒不到阳光的被子让人感觉好象随时都可以捏出一股水来。房间更是透着重重的霉味。这样的环境特别适合蛇的生长和繁殖,校园里随处可见蛇出没的影子就不足为奇了。有的学生在整理被褥时就发现过在草席下被压得扁扁的死蛇。有时蛇还会钻进房间休闲,有一位老师的宿舍就曾抓获过一条四斤多重的草花蛇,这个大胆入侵的外来者当然就成了老师们桌上的美餐。为了抵御这样阴冷潮湿的环境,防止关节炎发生,煅炼就是最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手段。因此,打篮球几乎成了老师们每天的必修课,无论老少放学后都会上场跑上一阵,有时甚至下雨也不间断。我现在良好的体质大概也是得益于那时的煅炼。

山里的空气尽管很潮湿,这个地方却是严重缺水。这和山上植被在五六十年代被极度破坏有直接的关系。虽说学校在围墙边挖了口机井,自来水管也安装到了宿命楼前,但并不是随时都能抽上水来。抽水前得要经过一天的蓄水,在傍晚时分才能开上个二三十分钟用来做饭和洗漱。白天师生都是用一个破篮球做的吊桶从校园里一口永远只能盖住井底的水井里取水。遇到秋枯水的季节,机井和水井里根本无法打出水来,老师们只好经常在半两三点钟到时野外的一个泉眼里取山水,挑一担水一个来回就得花去近一个小时的时间

学校的生活纵然艰苦,业余生活也很单调。老师们还是有不少解决孤苦和寂寞的方式。这所学校的老师近九成都是三十岁以下的年轻的单身汉,充满着青春的热情和活力,通常要搞些活动总是一呼百应。因为大部分老师离家都比较远,周末一般都住校,人多了周末的生活似乎也不会太难熬。春种前是泥鳅生长的旺季,晚上月光亮的时候,我们几个男教师就会到水田里捉泥鳅。那时没有什么污染,水田里到处是泥鳅,每次出去总是收获颇丰,而学校也有煮泥鳅的好手。就着月光,品着美味,喝着劣质的白酒,畅谈人生理想,醉眼迷蒙间吐尽心酸和苦涩,又何偿不是“葡萄美酒月光杯”的一番美好景象。在几个老师的倡议下,我们每人还集资了二十或是三十元,加上学校又补贴了一部分,从城里买来个迷彩灯,利用破旧的礼堂办起了赖坊乡的第一个舞厅。地面虽然不平整,灯光虽然简陋,音乐虽然噪杂,却也自得其乐。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为静寂的山村带来了些许现代文明的气息。

没到赖坊时曾听说过这里是个蛮荒之地,百姓大多野蛮无理。在赖坊中学工作的两年时间里,我的感受却完全击垮了这样的说法。这里虽然贫穷落后,但百姓非常善良、纯朴、热情、友好。每次半期考后,全体任课老师都要在周末下村去家访。一般我们都会事先让学生和家长打个招呼,哪一天会到哪个村。当我第一次来到一个已经记不起名字的小山村时,村里的情景着实让我大吃一惊。村里十多户人家,无论有没有孩子在学校读书,每家每户都备好了酒宴,或许算不上丰盛,但都毕恭毕敬地等候老师的到来。他们的话让我更加震撼,老师是孩子的再生父母,老师是下一代的引路人,未来的希望要靠老师。多么纯洁而质朴的话语啊,这就是这些朴实善良的村民的肺腑之言。以后这样的情景在每个村庄不断地重复,时至今日依然令我感动着。

艰苦的环境,艰辛的生活,磨炼了我的意志;阳光的心态,青春的热情,激励了我的精神;醇醇的老酒,浓浓的乡情,感动了我的心灵。在赖坊中学工作的这两年,是我的教师生涯中永远无法忘怀的最美好的时光,它更加坚定了我当初的选择。

三、《 重访赖坊》

再次拜访赖坊是在二十年后。2011年9月中旬,应县政府有关部门邀请,我随同部分省市作家和清流“三月三”诗社的部分文友一行十多人到赖坊乡考察明清古建筑和当地风土人情,也是为2012年在我市举办的第二十五届世界客家恳亲会做些资料方面的搜集和整理。事隔二十年,此次故地重游在心里充满了亲切和期待。

早上车队从县城出发,走的依然是我二十年前第一次到赖坊中学时的那条204省道。不同的是,路面经过数次改造和平整拓宽,原先的沙石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原来的两车道变成了四车道,旅途再也没有尘土飞扬的景象。坐在舒适的车里,欣赏着道路两旁的山水秀色,满心的愉悦和惬意,一路充满了欢声笑语。风景还未看够,说话间车队就到了赖坊,整个路程只花费了一个多小时。走在曾经相识和熟悉的街道上,一股暖流从心底涌出。街道已不是我印象中的破败和潇条,宽阔亮堂了许多,街面两旁立起的新楼房是那样地耀眼。物换星移,二十年的时间已经让世事变化得太多。

在乡政府一位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走访了赖坊这个古老的客家村落。

一条娴静的河流把赖坊村分成了东西两半,这就是赖坊人民的母亲河文昌溪。河水清澈得一眼就能望到底,水中成群的鱼儿正悠闲自在地游弋,我们这群陌生人的到来完全没有影响鱼儿嬉戏的兴致。岸边葱郁的花草树木把河水映衬得更加清洌可人。站在文昌上,真是感慨万端。“似曾相识燕归来,花开花落几春秋?”,这条纵贯赖坊全境养育了赖坊人民的母亲河,二十年前我曾无数次地走过这座桥,当年的感觉只是这个村子的落后和萧条,从没想到过蕴藏在其中的古老文明。更不会想到这里保存着世界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落,仅在这个村的古建筑面积就多达十万平方米,她如今已经成为客家文明史的一朵奇葩。

赖坊村的建设有着完整而系统的规划和设施,至今整个村落原始布局依然完整。古村落内,街巷交错纵横,水网系统布局完整,各类古建筑按功用有序分布,交通、商贸、学校、城门、山寨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和宫庙祠堂、祖屋、民居等各建筑单元,不仅保存完整,而且大多至今仍在发挥着它的社会功用,堪称古代闽西客家建筑的“活化石”。古村延续以真武街、楼房下街、镇安门街为骨干,以众多里巷小弄为支脉的街坊布局,沿着这些巷弄分布有“宗祠”、“彩映庚”、“翰林第”、“来青”、“迎薰”、“慕荆”、“棠棣镜秀”在内的四十多座明清古民居,面积近二万平方米,昭示着古老灿烂的客家文明。

穿梭在古村的大街小巷,一次又一次地走进古朴的厅堂,侧耳聆听县考古专家刘光军工程师的细致讲解,徜徉在客家文化的历史长河,不得不感叹赖氏先祖的坚韧和慧智。更令人惊叹的是,一股水流浩大的山泉通过村里的人工渠道,流经我们走过的每一条街巷,水质清洌无暇。水流经处偶见斑驳沧桑的古井,井口磨得锃亮锃亮。虽说村里用上了自来水,古井早已废弃多年,仍可见井底汩汩涌出的泉水,以及漾在水中的影子。寻到村尾在山泉汇聚的一个水潭,把手伸进水中,一股清凉顿时穿透了肉体,喧嚣和劳顿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好景象也不外如此吧。

到了赖坊就不能不走访南山村马氏宗祠。这是一个至今仍连接着海峡两岸亲情的历史见证,是台湾马英九先生的祖籍地。近几年来宗祠经过县乡政府的保护和修缮,已经重现了她当年的风貌,也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来这里寻根祭祖的马氏族人和台湾宗亲络绎不绝,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正如宗祠对联所书:一脉传承龙虎跃,两岸携手客家兴。

一天的考察已经圆满完成。傍晚车队沿去年刚竣工通车的307省道返回,这条路与县城的距离已经缩为58公里,公路两旁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一路上内心依然沉浸在激动和感慨之间,完全感觉不出旅途的疲惫。古老的客家文明书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一页,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一亿多客家子孙历经磨难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世界上影响深远的民族之一。作为客家子民中的一员,我们责无旁贷地应当担负起继往开来的责任,没有理由不为宏扬和光大客家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李新旺,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现任职于福建省清流县长校中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