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故事——从陕北到西安

2012-05-21 13:33 | 作者:薛宇剑 | 散文吧首发

在解放前的陕北地区,人们的生活艰辛而贫苦,在茫茫一片的黄土高原上生活的人们,不与外界联系,山里人不知道外面的情况,只知道外面有战乱和动荡。陕北是长征的终点。是一片充满红色精神的土地,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在这里生活,指挥人民斗争,在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故事,也在这里影响着中国革命的进程。在这片土地上也孕育了许许多多地英雄儿女,最著名的有如今用他名字命名的县城,志丹县的刘志丹,和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的吴堡县的慕生忠将军。

吴堡县也是我的故乡,虽不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但我对那里有一份不舍的情结,并为我是那里的人而引以为豪!

吴堡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隔河相望,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景观。地处秦晋要冲,自古兵家必争之地,1948年,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机关就是从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前往河北的西柏坡指挥战略大反攻的。这里的山十分奇特,令人流连忘返,难以割舍。因为这里的山纯净、寂静,能够涤荡人的心胸,使人忘却烦恼和忧愁心灵变得纯洁。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们,都是些勤劳,勇敢,善良的劳动人民,这里民风淳朴,人人安居乐业。这里是全过较早建立苏维埃争权的地区之一,受革命思想影响,曾经有许许多多的人,离开故土,参加革命队伍,成为共产主义的一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富强,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我的太爷爷就是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山西一带作战。并在长期,激烈地行军中患上肺病,在战争胜利后没多久就过早离开了人世。我太奶奶的三个哥哥也有两个在战争中牺牲,尸骨都没有回到家乡。这里人民的忠诚和勇敢,和为中国人民解放做出的牺牲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都值得我永远尊重并铭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全国人民从此不再受压迫,自此站起来了。于是此后陕北也像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开始像社会主义制度过渡,开始实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期时的那些政策,实行土地改革,实行新的生产制度。但陕北人民的生活依旧一如既往的平静,安详。清苦却快乐,在苍茫的群山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苦生活,陕北人自古就有对自然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在困苦中忍耐的品质,所以这里的人肯干、踏实、善良并能够安于清苦的生活。

后来我听我爷爷的讲述,讲述了从前的陕北,以及他后来来西安,西安那时的情景。

他和我讲了他从小在陕北,在我们家的祖宅生活时的情景,几十年的时光已经过去,可爷爷对那些日子依然记忆犹新,原因就是那是一种纯自然的生活状态,与都市中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那样的生活中人仿佛是融入了自然,于群山,与黄土共成长,相依相存。两眼窑,一口井,一个灶台,一群羊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那时陕北农民生活的全部。

我们家的祖宅,吴堡县红湾大队黄树梁村。爷爷出生于1946年,爷爷的童年,青少年时期就生活在这里。爷爷在红湾小学上的小学,红湾小学离我们家有5里路,这样的5里可能只是直线的距离,爷爷小时候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走完这5里的山路,陕北的山路十分崎岖,翻过一座山就要走很长时间,绕很远的路。放学回家后,还要帮家里人干农活,陕北的男孩儿“不吃十年闲饭”十岁以上,甚至不到十岁都要为家庭分担压力,干活是必不可少的。爷爷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沟里担水,又是3里路,担完水回来,活还没算干完,还要忙一些琐事比如拔草、喂家里的牲畜。等上了初中,爷爷就读于吴堡县的任家沟中学。上学离家远,住在学校。还要背粮食给学校,吃的都是高粱、小米、自己做的炒面〔一种用糠做成的食物〕,还有黑面馍〔高粱做的馍〕,等上完中学后,爷爷就开始贩炭,背着炭,把炭卖到辛家沟乡,是吴堡县的另一个乡,离我们大概有50里,爷爷说常听到第一遍鸡叫就起程去贩炭,第一遍鸡叫的实际时间,搁到现在就是半的时候,因为那是没有钟表。走得如此得早,才能赶得上那里的集市。就这样贩了一年的炭,爷爷在第二年天出去打工,他那时年仅17岁,在工地上干着下苦的活,调灰,搬砖。顾不上风吹日晒,不嫌弃风餐露宿,都为了养家而拼命赚钱。后来又在工地上管灶,也就是管理炊事。后来爷爷回到了村里,因为“读过书”,还给村里当过会计,给社员记工分,分粮,还有分红。那时每个工分只分二毛钱。18岁时就被招工进了吴堡县农业局,农业局把他分到下属的基层去了,在一个苗圃工作,他每天种树苗,放羊,每月挣37块钱,还要养家,省下来的钱都要补贴家用。到了20岁,国家征兵,他离开家乡,开始从军。从此开始了他的从军生涯。

1965年,他所服役的军队在汉中城固县驻扎,所干的工作,是负责押管犯人,就在他当兵期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流传着一句话:“彻底砸烂公检法”,既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统统遭到打击,所以部队接受了公安局负责押管犯人的工作。后来他们换防到了安康,接管了安康市的体育场,负责财产登记,清理,清查财产。

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的部队实行“支左”政策,左派为激进派,造反派,部队下达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开枪”的命令。当有激进分子,暴徒来抢枪时,军队迫于无奈,不能反抗。都把枪扔进了厕所里,或者藏起来。文化大革命期间毛主席曾8次接见红卫兵,文化大革命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全国上下都处在混乱不堪的局面,爷爷告诉我那是的生活令人感到迷茫,痛苦,甚至绝望。生活处在紧张之中,精神也处在紧张之中,而精神的紧张最令人恐惧。从而使人们对安定的生活顿时充满了无限的渴望。

1969年,爷爷复员回家,在家又务了一年农。1970年3月。西安市红旗厂招工,从此爷爷来到西安,进厂当了工人。并在这里定居,开始了后来我们家三代人在西安的日子。爷爷分配到了51车间,当铣工,住在红旗厂的单身宿舍,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西安也开始防震。家家都自己搭着防震棚,住进了防震棚。就这样过了两年。

时间到了1995年,爷爷退休了,开始做起了生意,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早已经在中国实施,和平与经济的发展成为了世界的主流,人们的生活安稳而幸福,爷爷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抓住了时机开始经商,不久就挣下了一些积蓄,收入逐渐提高,爷爷后来又开了一个五金店。爷爷现在又到陕北,又回归了最初,成为了一个农民。爷爷一生艰苦朴素,勤劳致富,吃苦耐劳。这些都是我应该学习的榜样。

爷爷那一代人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建国之初到如今的迅猛发展。

比起从前的陕北,如今的陕北不再是人们心目中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神府油田的开发,是陕北成为了国家重要的资源储备区,在我国的战略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陕北人也经过不懈的努力摆脱了贫困,并且在进行着一系列的改良,在经济方面与环境方面,经济方面,结束了从前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一耕作时代,人们开办工厂,不少人在工厂打工,也有出外务工的人们,吴堡县生产的水泥质优价廉,在全国众多的水泥业企业中都极具竞争力。清涧县的枣,和洛川县的苹果、这一系列的当地特产,县政府都鼓励开办加工厂,将这些当地特色的农产品集装成一箱箱,一盒盒,使这些特产变成了精美的礼品,商品和罐头,大大提高了利润和知名度,陕北的交通日益发达,如今的陕北不再是穷乡僻壤,外面的人不愿来的地方,如今的陕北对外交流空前,各地的商人都在陕北建立起了各种企业,陕北人也在不断向外面走去,如今的陕北已经成了真正的好地方。不少地区如神木、府谷已经到达了很富裕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陕北人开始将目光转向环境治理的问题。

陕北处于黄土高原的中部,黄河的上游,这里存在了多年的水土流失问题,直接导致了下游泥沙淤积,洪水泛滥。陕北地区的政府与人民,开始了对生态问题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在治理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以及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和积累了大量经验。这期间涌现出了大批伟大的环保工作者,如牛玉琴,石光银,张应龙以及女子治沙连。他们都与陕北人民一起奋战在防沙治沙的第一线,都付出了毕生的全部精力,他们都不顾个人的利益,全身心的投入到防沙治沙、绿茵后辈的伟大事业中。从前的榆林市郊区尽是戈壁沙漠、一到大风天气,就刮起漫天狂沙。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们的健康。也对农业造成了重大损失,粮食播种总要播种三四次,到了秋天才有一点点不可观的收成。为了改变那样的情况,牛玉琴用了一生的时间,与广袤的毛乌素沙漠做着斗争。她一个女人家,用人挖,肩扛,驴驼等人工方法。23年来牛玉琴凭借着战胜沙害的坚强信念,矢志不渝地和沙魔斗争。在她的带动影响下,周围1904户家庭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茫茫沙海里植树2000万株,将7300多公顷荒漠变成了绿洲,将风沙逼退10多公里,为当地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牛玉琴被誉为“治沙女杰”。这片在陕西北部沙漠地区开辟出的绿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治沙典范区,得到国家及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将牛玉琴的治沙“奇迹”拍成电视片,向世界各地推广介绍。陕北人民如今依然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为了将黄土高原之变成塞上江南,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懈地努力着,他们的伟大品格值得为我们所传颂和铭记。

比起从前的西安,再也没有了爷爷说起过的那种单调,简陋的城市生活,西安已经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在全国都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建国以来,西安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的城市服务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辐射北方中西部部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中心。

西安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将承担伟大的复兴使命,近年来,西安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重振汉唐雄风”,国务院把经济区的核心和龙头城市西安的战略定位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站在新的战略高度上,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必将肩负起伟大的历史使命。“十二五末”,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打下坚实的基础。预计到2020年,西安要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雏形;到2030年,西安要建成有特色的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到2050年,西安将要建成在全球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化大都市,到22世纪初,将西安全面建设为高度发达、高度文明,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生活在这里的我们能够享受到便利与优质的服务。在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城市经济发展中,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在提高,各行各业的相互贸易空前繁荣,从市中心到郊区,处处高楼林立,一片歌舞升平的气象。就像回到了大唐时期的繁华,如今的西安,已经逐渐快要具备成为现代名副其实的“盛世长安”。

陕北是我的故乡,西安是我生长的第二故乡,它们在60多年来经历的风风雨,沧桑变化,从贫困到富有,从落后到发展,从封闭到开放,从死气沉沉到充满活力蓬勃发展,都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与所有中国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与广大人民的意志,与中国命运,和人民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共产党犹如太阳的光芒一般照亮曾经中国的黑暗,并高举火炬带领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迈向繁荣富强,幸福安康,经济蓬勃的发展道路。我将努力,不断提高素质与技能,跟随中国共产党,中国劳动人民的光芒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高二一班薛宇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