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品啧生活的质感

2012-05-14 12:30 | 作者:最后的湿地 | 散文吧首发

无论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繁忙或是闲暇,却总是时常缺失了一样至关重要的东西---- 快乐

我不知道快乐这个词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因为它太闪烁。制造它的人恒久的品尝到它的滋味了吗?

如果小的时候,天真好奇,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那时在探索中是快乐的。那么长大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快乐的。背上背包去旅游是快乐的,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是快乐的,偶尔吃一顿大餐是快乐的,帮助了一下别人是快乐的。可这些快乐却总是断断续续的。毕竟我们用大部分时间活在世俗里,生活在繁琐中。哪怕偶尔会有片刻的宁静,我们却也早已遗忘了快乐。

这种快乐缺失的现象,其实源自于太过匆忙地生活。一切高效率,快节奏,我们的生命,其实早已感触不到生活的质感。这种快乐的缺失,其实是生活质感的模糊。

而生活的质感,在生活的最细微处,在最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里。甚至很多人从生活的细微处品尝到的更多的是无奈,伤害,冷漠,无情。而绝非快乐。

这牵扯到一个心态的问题:遗忘了生活的本质。老是期望自己的生活理想化,一切都按自己的意愿来。然而总会有不如意,便在情绪中莫名其妙的郁积。偶尔也读到佛家的禅语,压力得以暂时的释放,但转身又纠结其中。而且总是进去,出来;进去,出来。反复一生,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给生活带来快乐的质感,其实不只是在旅途陌生环境的刺激里,也不只是在文化底蕴或自然景观深厚奇特的景点里。更不只是在你收到生日礼物,亦或是得到其它想要的东西时。给生活带来快乐的质感,其实是可以在每一天平凡的日子里。

就拿最惹人头疼的开会来说,大家各自以自己的观念为基准点,互相牵制,各不相让。那种较劲看起来费神费力。可是你若能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会觉的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大家的意见似乎永远不会一致?为什么没有人百分百同意我的方案?而我的方案在我看来是那样的客观,完备。然而无论大家如何争论,争论之后无论怎样决策。最后整个事业必然是向前发展,接受现实对它的考验。而在这些纷争中,你若有心,定能读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交错云集,给生活带来的质感。

就说你眼前的办公桌。自从那张桌子在那儿开始,就被办公用品占满。你似乎从来也没有刻意的去布置过它,然而它杂乱中却总有一定的秩序。墨水瓶不管是在左上角还是在右上角,反正总会在那儿。笔不是在文件上放着,就是在桌面上放着。电脑360度变换着它的角度。日历的位置相对固定。除了每日被翻过一页,似乎很少挪动它。如果桌面上偶尔多了一个洋河蓝色经典的瓷瓶,瓶里必定插着一朵鲜艳的花朵,或红,或黄,或粉,或紫。却总是惹得大家不由自主的拿眼睛去注视它一下。偶尔也有几只削好的菠萝,倒插在那儿,散发着浓浓的香气。由于每个人都吃过了,所以没有人再去睬它,任由它在那儿呆上一个下午。

院子里那些绿化也很有质感。高大的法国梧桐,一丛丛的翠竹,青,松树,杏树,百日红,迎,海棠,丁香,木香,月季··· ···还有那些草本的花儿。都张扬着被人为控制的蓬勃。却又在人的疏忽中随意。所有的局部细节组合在一起,呈现了总体大气的美。

偶尔去注视那扇落地窗,轻灵的墙体,银色的窗框和明澈的玻璃组合的线条, 细腻而大气。随着季节和温度的不同,而调节出的窗口的大小,所呈现出来的线条,更为丰富。那种质感,能够彰显出设计者的精巧的构思,和制造着良好的工艺水平。

闲暇时坐在茶几前,感受沙发给于身体的舒适感。还有搪瓷茶几和莹玉茶具给人一种柔滑绵软的感觉。那种全方位对品茶的理解,和对闲暇时光的享受。构成了内心对生活认同的质感。

即使开车穿行在市区,眼睛和后视镜组成全方位的空间感。再加上自己的第六感对于眼前已知和未知动态的准确判断和把握,轻柔方向盘,巧踩离合器和油门。在轻松的马达律动中,顺畅的行驶在喧嚣与熙攘中。

上街买菜,和小贩讨价还价。亲手去选择看起来更好一点的。各种菜的香气夹杂着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嘈杂中带有市井生活淡淡的轻松。

行走在街上,与陌生人擦肩而过··· ···

一个不经意的微笑··· ···

古典名著《红楼》,最最成功的地方,其实就在于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把握与巧妙再现。里面没有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也没有气势恢弘的历史画面,而全部是贵族庭院生活的细节描写。而且描写的极其繁琐和写真。读者通过大量生活细节的阅读和感知,捋清那条由兴而衰的主线。其间的馨香美艳,和最后的群芳飘散。无不透露出作者内心那份沧桑,那份幽怨。即使隔着百年历史的我们,即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也能从中读出作者内心那份丰满厚重的质感。

现代人似乎缺失了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一心向往富豪生活。为此而埋头苦干,不惜付出远离生活轨迹的代价。但即使达到了那个目标,仍然需要回归到对于生活细节的质感的理解上来,才会品味出生活的乐趣。

想要拥有快乐的生活,充实的人生。就必须于细微处品啧生活的质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