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解读:寻找心灵的归宿,注定充满悲情色彩

2012-05-13 12:48 | 作者:文心雕龙 | 散文吧首发

何为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文章开头一句: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萦的土地。“魂牵梦萦”一词,值得我们回味。魂,人的精神归附之所;日有所思,有所梦。梦,更多的是一种潜意识对现实的超脱和解放。“牵”字指出了魂指引的方向性,萦,缠绕,挥之不去,梦多,梦之复杂,何为多?为何复杂?思乡之情多,乡情,人事之细微,让人思绪纷繁杂乱,这也是因为故乡有太多太多的回忆值得回味,咀嚼。有得意之喜,有失意之痛。就全文来看,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失意情怀,也许是受古人思乡一贯的灰色色调的影响,作者全文也无不笼罩一层灰色的情调。

“海天茫茫”道出了离乡空间之浩远和迷茫的情怀。“风尘碌碌”展现的或许是归途之急切,羁旅的艰辛。“酒阑灯灺人散后”展示了主人公欢愉之乐后的孤寂与愁思,作者引用了《牡丹亭》中《游园》曲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一词在古诗词中都涉及到,笔者认为后半句更能表现异乡欢愉之后的孤寂感,采用了以乐写哀的笔法,只有欢乐之极之后的冷清才显形单影只的愁苦。“洛阳秋风,巴山夜”,洛阳之秋风,寒意十足,洛阳繁华之所,巴山闭塞之地,人总在漂泊的旅途上,而对乡土的回归才是每个人心灵的归宿。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的是李商隐滞留巴蜀时对妻子王氏寄怀。这两句是作者想象回家后深夜畅谈的情景,这种情景亦是千万离乡之人归家后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柯灵先生引用这句可谓恰到好处,具有普遍性,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

离家在异乡,除了思念之情外,当然亦有偶遇同乡的激动与欢乐。正如“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怯生生的船家女,隔船听音,尚且能对乡音表现的如此敏感,更何况是漂泊多年的旅人呢?

作者引用刘皂《渡桑乾》: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首诗勾勒出故乡难回,异乡成为第二故乡的惆怅与无奈,这不仅仅在于思乡情怀的展示,更多的是故乡已经抽象为一种心灵疲惫的意象,没有尽头,只有前方。当然,也有终归故里的情形,毕竟离家太久,归家急切转换成一种恐惧的彷徨,正所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近乡本为欣喜若狂,为何更怯?离乡之时,对家人家事记忆深刻,一切都印记在行人的心中,并成为旅人漂泊他乡的精神支撑,印迹完美的如此深入骨髓,与其面临回乡之后的物是人非,不如保全心中的美好记忆。旅人脆弱的心理防线一旦崩溃,一切旅途中心灵与身体的积淀如泥牛入海般消逝。因而旅人宁可有完美的幻想,也不愿有现实的理性,不敢问来人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痛苦展现。乡土情结有有家难回的痛苦,也有有家怕回的惆怅。情之结,可谓百肠纠结,化解不开。乡土情结充满了一种灰色的悲情

这种情结缘何而起?生活。正如曹文轩先生所讲:“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降生,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戚的逗趣,这些都是最初的童年印迹最为深刻,也是最为快乐的。作者提到懂得爱的另一方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憎和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生活因子,而恨之一点将渲染整个童年的乐。自古以来,人们往往希望借圆满来掩饰悲情的一面,而往往又事与愿违,因此最早的亲情将成为抚慰受伤心灵的最好最有效的良方。人的认知圈由亲眷辐射到社会各个领域,“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如果说母亲是心灵的归依之处,那么乡土的客观物象成为人身体的承载空间。三十二个字把乡土的一切囊括其中,可观作者与乡土之亲近程度。乡土的永恒性与人事暂形成强烈的对比,每一代人的童年扮演着同样的悲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悲欢离合。童年的印迹是最悲情的,这种情感离不开人事的参与。

乡土情结悲情色彩实际上是人的一部成长史。人的成长注定了悲情的发生,童年的烙印与现实的冲突,大多数的人希望找到归宿感,这种归宿感就是乡土的回忆。不管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的浪漫主义情怀,还是为了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的情形,尽管出发点不同,悲情却是一致的,就如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作者对离乡闯荡之后归乡的情形做了几类总结:竹篮打水一场空型,这是对浪漫离乡的最终评判;侘傺无聊,铩羽而归型,这是身心疲惫的狐死首丘的归依,至于“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情形,也只是失意难归的借口和慰藉罢了。对陶公似地隐居,虽主观情愿具备,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之客观条件难以实现,这些注定了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式的衣锦还乡,也只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君王尚不得,何况平民百姓呢?作者所有的言辞都指向了离乡往往注定悲剧性的结局。故乡是心灵的归依的终极所在,是安身之所。历朝历代,离乡总是赋予了政治干预,战争、灾难、放逐。整篇文章带有浓厚的悲情意识,至于最后两段的叙述,更多的带有一种现实的指向性,文字的功用性体现得很到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