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套新碗筷祈福
春节,这个字眼,最能触动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那根神经。每年的春运,人们匆匆的步履,再挤的车也坐,再艰难的路也行。总之,为了一个目的——回家团聚。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春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祖先的文明赋予了春节太多的承载,她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按照家乡的习俗,春节来临之际,都要购置全新的碗筷,寓意添福添寿,祈盼来年全家平安,人丁兴旺。回乡多年后,耳濡目染,出于对美好愿望的向往,逐加入这一行列中,平时的碗筷折旧,也都刻意放到新年前购置,为讨个好口彩。
购置新碗,看似简单,里面的学问可不少。走进超市,琳琅满目的陶瓷产品,看的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先看那颜色,有粉嘟嘟的似桃花,笑脸相迎;淡绿色的像婀娜的柳枝,摇曳着向你招手;淡紫色的似丁香,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再看那造型,有圆、有方、有椭圆、有六边形的,还有敞口、有收口,个个都爱不释手。透过这精美的器皿,我仿佛看到4500年前,勤劳智慧的祖先用灵巧的双手,把泥捏成容器状放在火上烧烤食物,陶器就这样形成了。聪明的祖先又在陶的基础上施以釉,经高温烧制后成为陶瓷。在泥与火的结晶交融中,一朵艳丽的奇葩绽放了。你看那古丝绸路上运往西域的精美瓷器,打开了中国与罗马帝国的交往路线,佛教至此传入我国,东西方文化开始融汇,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陶瓷本身从内到外都有意想不到的变化。参观《观复博物馆》的“瓷之色”——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展,充分展示瓷之色带给人们感官上的神奇变化。釉色是陶瓷的外衣。古人的聪明才智让白做为起点,黑做为终点,五色杂陈其中。以陶瓷装饰来看,两大基本手段——釉色与纹饰是陶瓷之美的左膀右臂,前者抽象,后者具象。但我更喜欢它器形的实用性。我喜欢陶瓷艺术,赞叹她集各种美于一身,即有绘画、又有书法、还有塑型、冶炼技术等等。仅管她很美,但她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易碎。所以每每爆出古陶瓷在国际拍卖会上惊人的价格,我认为多少都不为过。
陶瓷传承至今,实用性与欣赏性共存共荣。历代陶瓷的发明与进步,都留有每个朝代的时代烙印,也为后人的甄别留下了印记。现代人也将祖先的发明发扬光大,结合进很多时尚的元素。年年购碗年年有心得,一年看上一款仿韩造型的,身印玫瑰花艳丽含苞的图案,碗口似含苞欲放的花蕾,刹是好看,回去将熬似琼浆的米粥盛入,结果总把花蕾打湿,玷污了好看的花瓣。又一年购上一款方器形卡通图案的,想活跃一下进餐的气氛,结果方器形的碗摞起来总也到不了底,不好摆放,清洁起来总有死角不好清理。终于,有一次参加井冈山干部学院学习,课余逛街,就在学院隔壁有一家景德镇陶瓷精品专卖店,看到一款白底蓝花碗,白底内还有那透明的梅花瓣,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碗,爱不释手,立刻购得10只,精心包装,手提肩扛千里迢迢,把青花瓷请回家。
瓷中之王青花瓷,古今中外人们都对它情有独钟,它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征服着全世界的人们。刻暗花纹,薄剔而成为透明飞凤,内外均映见,釉而隐现青色,故又称影青瓷。每每用餐看到它就心旷神怡,感觉美味无穷,易于消化,身心都受用。碗壁虽薄,但有底托不烫手,即美观又科学。釉下彩碗壁清洁起来即轻巧又滑爽,宛如抚摸儿童肌肤,也是一种享受,摆放在碗柜里个个顶天立地一摞到底,好似军人列队般整齐。从这里才感觉到常说的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用这样的碗筷一定能增福添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