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

2012-05-09 14:08 | 作者:米琪 | 散文吧首发

相聚别离,原是世界上在普通不过的一件事情,我不知道远方的朋友,笑容是否依旧和天般明媚,但我懂得在这样的日子里,用心去呼唤一次,就能洗去心灵的尘埃,牵出一丝心低的思念

朋友前几天和我联系,说人长大了,活着真的很累,成长不仅需要付出代价还要承担成长后的责任生活真的很复杂,我想说,我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一句成语,叫做“少不更事”,可见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还有一种说法就叫熬。玄妙的是,需要多少的煎熬呢?多久的煎熬呢?那个至今让我念念不忘得白娘子里面的法海和尚,老的白胡子一大把,也还无法彻底圆通,喜欢纠缠白娘子和许仙的家庭婚姻之事。六祖智能,三岁丧父,自小卖柴养母,连文字都不认识,偶然得闻佛语,心即开悟,最后修成正果。

其实很多时候我看名人作品,或巍峨,或工整,或灵动,或俊秀,无非要求格物致知,要求道德文章真而不伪,要求艺术家首先具备天赐的直接感受人类情感的强大能力,又在后天能够使用这种能力遨游历史现实与人类心灵,然后剥茧抽丝,去繁就简,将获得的核心理念完全融化在作品的血肉之中,但道行在深也只是法海和尚居多,六祖智能少。

生活紧张而忙碌,一位做木雕的朋友约我一块去农家乐吃饭, 在河道里,他找到了一块布满裂纹的木头就十分高兴,他说这些裂纹正好成为雕像的衣纹,还有满脸的皱纹。刻到半途,雕像从头上裂开,他依旧很高兴的说:“这一尊叫扁头和尚。”看来还真是乐观。

若用一把火烧尽所有季节带来的芜杂繁复,还我们一个裸露单纯的田野,才可启我愚蒙,教我知春,那么,我珍惜残缺,在这不在那,是残缺,在此不在彼,是残缺。这是一种特色,需要学会欣赏。

我一直都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希尔公司总裁布鲁斯特的讲述巴特小姐的事,在二战中死了父母,丈夫的巴特小姐孤身一人流落英国,她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瑞士孤儿院的新闻,“谁愿意每月寄10英镑,就可以认养一个和巴特一样的孤儿,”唯一不同的是巴特当年已经成人,为了成为那些孩子中一个孩子名义上的母亲,巴特找到一份工作,为希尔公司做保洁员。一个月后,巴特选中了一位叫馨的意大利姑娘。正式成为母亲!此后不久,她的女儿馨来信了,馨是用意大利文写的信,巴特不认识,也看不懂,为了能看懂唯一的亲人馨的来信,巴特在校里学习意大利语,虽然进步不是很快,但没过多久,馨就收到了巴特的回信。此后不久,因为巴特表现突出,公司给她加薪了,巴特又看上了一个丹麦小姑娘,有了两个女儿。

布鲁斯特言,因巴特小姐工作勤奋,且晓通意大利语和丹麦语,提升为部门经理。后来又因为她通晓西班牙语,瑞典语,俄语,波兰语而又被提升为总裁助理。巴特的子女共1264人,来自世界26个国家,这个家庭里的每位成员都来自残缺,取决于我们怎样珍惜这残缺!

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我们都会因这个那个人的不在而伤感人生或许残缺,但心智不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