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尸还魂的现实寓意

2012-05-06 12:31 | 作者:曾力满 | 散文吧首发

借尸还魂的现实寓意

——读蒋一谈《遗憾的中国时间》 曾力满/重庆

我被这篇随笔吸引了,一篇言简意赅的文字,借评点死去的作家,发掘出现实价值,比起它多篇份量沉重,不局限于微观评论而是总体评述,点到当今中国的沉闷,犹如石子投静水,必将引出读者的深度思考。

王小波作品也像许多名家一样生前被忽视,荣耀在死后才到达顶峰,因为中国人评价人往往说时间是检验的标尺,时间积淀,成就了他死后的今天。

作者认为王小波的成功在于“真”而缺乏“美和善”,王的作品我看得不多,对作者的观点我不予评价。

对于作品有不同评价都属正常,并不能湮灭作品原有的光辉。但这篇文章的文题,表明是一个宏大主题,所以逗引脉络往下,提到真、善、美,标举出思想深邃、作品扛鼎的鲁迅,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才能跨越时空,而王小波只反映了对物质和人欲需求的缺失,尤其是描写人性情欲的表达宣泄,无疑是对“存天理,灭人欲”时代的真情呼唤。

但我认为,仅就淋漓尽致对人性“真”的表现这一点,王小波就足以不朽,因为后两者在“君子”的包装下,可能是“伪善”、“伪美”,但“真”就是真,是人性的至理,所以人性的三境界中,唯有“真”最重要。

作者颇为主观地预测王小波如在世,不会走太远,未免武断。但我看重的压轴,在随笔的结尾处。作者提到“现在时代里年轻人的幻灭感,正在发酵升级”,这无疑暗指“薄熙来事件”刚结束。文学是人学,却无法表现人们内心对人权和民主的真实呼唤。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反映了,鲁迅的作品反映了。

因为是“维稳”的历史时期,当今文学不能也不敢反映,这无疑是文学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而作者借题发挥的深意,到此戛然而止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人们的是思考,是《遗憾的中国时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