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

2008-11-24 16:19 | 作者:武陵雪 | 散文吧首发

工厂所处的位置在海拔2000米的矿区,所以缺水。当地的老者告诉我,就在厂房下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口清朝时期的老矿井(武陵山区的老矿井,一般都在溶洞里头,矿石随断层和裂隙产出),井底有一眼泉水,四季不断,只是多年没下去了,不知道是否被埋掉了。

早上起来,依然笼着山峦,有熹微的太阳,地上有少许融化的雪水流淌,顺着水流,找到了老井的洞口,在一个凹型的灌木丛里。穿了矿靴,背上矿灯,还提了个足有150米射程的手提“探照灯”,肩上再挂一圈安全绳,往洞里走。

进洞不到5米,就见脚下已经不是路,而是巉崖和危岩,沿着崖壁隐约可见数条似路非路的羊肠小道,全凭了平常对溶洞的经验,由直觉指路。行有数十米,终于有一个可以站稳脚的地方。抬头直腰,用手电环顾四周:这是一个典型的卡斯特溶洞,奇大。见得到的高度当有120米以上,上面有不同形状的钟乳石,因形定像,各有象征,均随想象而成就。四周宽敞,方圆也在数百米,怪不得老者说洞内足可以建高楼大厦,可以修街道了。有几条因地质断层而形成的大裂隙,古人,应该是从这些裂隙的深部探采矿石的。用手电再照脚下,更是深不见底。我用脚踹了块石头下去,石头在洞里叮叮当当碰撞了好长时间,才落到底,那石与崖碰撞的声音,由近及远,黑森森里感觉清脆而深邃。

继续往下,在崖边拐了个急弯,特陡,眼前是两根木头架着的“天”,我用脚试探了一下,再用地质锤敲开树皮,见树干未腐,(井下的木头,因为没有细菌损伤,一般是不容易腐烂的。)便轻捷地走了过去。再往下数十米,又一个平台,索性坐下来歇了,这才感觉已是满身大汗,——因为深井底下,温度比地表高多了,而武陵山区的溶洞,由于四通八达(洞与洞可以绵延上百公里,大洞小洞洞洞相通。)所以再深的井也不会缺少空气。用手电看看四周,原来这个平台足有两个篮球场大,不远处还有几件采矿的工具,过去看个究竟,旁边似乎还有前人烧火做饭留下的灰烬,石壁上有几支残烛,靠石壁边有一堆矿渣,出于职业的本能,我刨动起来,手边,分明出来一个完整的人头盖骨。我用地质锤把那骨头翻了个个,心里有一丝悲凉袭来,也不恐惧,因为在老井下见到先人骨头已不止一次。脱掉外套,起身,感觉轻松了许多,站一会才能继续前行,这是规矩。想那白骨,许是清朝某个皇帝时期从北方来的无名兵卒或囚徒吧,正是他们用一堆堆白骨换来数百万两甚至数千万两白银给清政府再由清政府“赔偿”给外国列强、、、、、、

下不几步,“路”越来越陡,感觉几乎就是以90度的坡度往下爬,稍有不稳,即可翻身栽进无底深渊。好容易过了这道鬼门关,似觉乏力,而眼前却是一架木梯,从半崖上横空直下,怕横担不稳,用随身的绳子做了保险,才一步步往下。

下得木梯,平坦了许多,感觉快到底了。用手电往上看,高不见顶,一片朦胧的瘴气,而巉崖和钟乳石如鬼魅一样,千奇百怪地张牙舞爪般相向着我,四周清晰的滴水声,明显地缓解了人与物之间的紧张情绪。我想,回去的路将更不轻松。此时此刻,不正应了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古诗吗!

洞底只一条裂隙,开始有30米左右宽,却被长年累月掉下来的巨石堆砌得横七竖八的,翻越起来很是艰难。过了这一段乱石垒,裂隙变小,再走,就需要弓着腰才能走了。转过几道弯,就是一道“瓶颈”——一个只能容狗爬过去的洞。去掉多余的行头,手作前肢,好容易才爬了过去。刚爬过去那刻,耳畔传来流水的声音,那么亲切。我奋不顾身往前,不远处就见闪闪发光的水流,果真不小,足有碗口大小。兴奋之余,掬起一捧就喝,甘!甜!一脸的欢笑。泉水蜿蜒,向着裂隙的更深处,过了一个约20平方米的池塘,再行数米,就消失了,自然,裂隙也消失了。

灭了灯,席地而坐。这才感觉空前的静,静得压迫,只有水在深涧轻流的声音,极小极细。我估摸,此时所在的位置,应该垂直于地表300米左右,可以说,是在大山的腹部。这压迫的静,静得让我能清楚地感觉到血液在脉络的每一个角落流动。在大山的腹部,在老井深处,感受一回人生,感受一回生命的美,这是多么难得的机缘呵。想这巍峨的大山,千万道纵横的岩层和断面,在裂隙的最深处,积聚了来自四面八方和地表的水分子,而后成为水滴,而后从石头缝里挤出,而后由于受地心的吸引,向下,再向下,在山的母腹里,在没有生命迹象的地方,孕育而为泉为溪为暗河。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凝结和给予呵。我几十年漂泊浪迹的生涯,不也正如这山之深深处的水滴吗?微小而丰富,长远而广大,或许有朝一日也会孕育出一泓清泉呢!

——后来,工厂就在这距地面300米的老井下面装了一台水泵,不仅满足了生产的需要,而且还供应了当地农民和矿工的生活用水。

老井里的水,不仅甘甜,而且意味深长!

评论

  • :好!
    有点像一篇古文,不记得了。
    回复2008-12-01 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