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亵渎散文国学

2012-04-26 14:54 | 作者:观鹅会意 | 散文吧首发

不要亵渎散文国学

文/观鹅会意

中国散文清澈之河,一直伴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可谓源远流长。

散文的追根溯源应该就殷商时代算起,甲骨卜辞是我国最早记言、记事,刻录在龟甲、兽骨上占卜的简文字。文句虽简短却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语言规律,它是记事散文的萌芽雏形。

散文在秋、战国两个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战事不断反而带动了文字、文化的兴起。当时记录的都是历史事件、谋士献策、哲理论辨,形成了用词准确,言简意赅,暗寓褒贬的春秋历史散文风格,对后世散文写作起到了先驱者的带领作用。

战国时期《左传》,《国语》,《战国策》,《晏子春秋》等历史散文的成熟,对中华国学散文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战国策》这一历史著作,它详细记载了东西两周、秦、楚、韩、赵、魏、齐、燕、宋、卫、中山诸国,囊括了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政治斗争。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使用寓意古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孔孟之道的儒家大学。现代成语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围魏救赵、图穷匕首见、五十步笑百步、叹为观止、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墨守陈规、灭此朝食等等成语,都出自当时的寓意典故。现代人读起来还是那么有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难怪汉初贾谊、晁错,唐宋以来的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无不先师承先秦历史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之河,流至三十年代中期分出了两条,一水在台湾,一水在大陆。在各自的文坛流淌了80年,就整体审美格局观之,还是那么严谨而玲珑,不论“苏州园林式”还是“日月潭式”,我们不会忘记方令孺、台静农、艾青、丰子恺、梁实秋、谢冰心、臧克家、巴金、林语堂、老舍、茅盾、彭拜、李健吾、朱自清、马瑞芳等老一辈散文家,我们也赏识叶、史铁生、贾平凹、赵翼如、梅绍静、胡晓明、舒婷、朱谷忠、丁建元等散文现代继承者。

谁能想到散文发展到知识爆炸的网络时代,算起来网络时代就是短暂的十四年时间,大陆文学不论散文、诗、词都分成了两派,一种是传统散文学派,一种是网络文学抽象派,就差红头文件分成两派了。网络文学抽象派厌恶起了古汉语散文体,称之传统散文是迂腐的语录体。这些年轻人根本没有认真学习过文言文,更谈不上钻研文言文,去感悟古人的思想境界,说教古体散文是现代散文之骨头的道理,他们根本听不进去。写散文不构思、不布局,想到那写到那,不存在散文的格式、文体,写出的所谓散文连三大段都不分,没头没尾的情哥哥、情妹妹的小资情调,看了第一个字就知道后文是我想的你死去活来,诗、词更是无病呻吟文字的堆砌,他们以为散文就是写乱了就是散文,东拉西扯,颠三倒四,思维混乱,有人称这一类散文叫“缺钙散文”,甚者称这一类散文叫“精神病散文”。

其实散文家不论怎么变化写作风格,不外乎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哲理散文)三大类。作品要符合景物美、情感美、意境美、文采美。写作技巧要掌握新意独辟、联想独到、布局合理、文采精湛。不论散文怎么变化,都要在文体和写作技巧中,保留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散文作品要有情调、有韵味,读者能够感受到写家的敏锐细致的观察力,能够感受到写家的世界观,受到作品精、气、神、美的感染和熏陶。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年轻一代人又是文学发展的继承人,希望他们能够痛定思痛,学习继承好中华的传统文化,让散文再伴随着祖国经济的腾飞,进入一个鼎盛时期,吾非痴人说梦吧?

所属专题:2012清明节诗歌散文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