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怎么了

2012-04-20 00:23 | 作者:冷风 | 散文吧首发

作者:冷风

亲戚一早打来电话,焦急万分。称家中十四岁的女儿失踪了,同行的还有本村的一个女孩,打其手机不是不接就是关机。

老公简单询问了缘由,安抚着说:“要不你先报警吧,我再打个电话试试。”

庆幸的是女孩接了老公的电话,并说是因为偷跑出去上了一的网,怕受到责罚,才不敢接电话也不敢回家。

老公在对其进行了一番慷慨激昂的开导和沟通,并一再保证其不会挨打的前提下,最终通知了当的将她领回了家。

这件事情有惊无险的过去了。可不知怎的,我却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连带着想起了很多事情。

过年回家时,和邻居一个同样十四五岁的女孩闲聊:

“期末考的怎么样啊?”

“不知道。”

“你自己考试,怎么会不知道?”

“考完第一科就走了,剩下的没考。”

“这不是罢考吗?就你自己走了吗?”

“不是,很多人。”

“那你们学校和老师不管吗?”

“不管,他们就管那些学习好的。”

彼时,面对女孩漫不经心的叙说,我瞠目结舌,不知该做何言语。

一个女友的姐姐是一家大医院的妇产科医生。据她说,每年的寒暑假都会经手做几例少女的流产手术。在那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孔上,你看不到半点的羞涩和尴尬,相反那份淡定到让旁观的人自惭形秽。而这其中,还不乏二进宫、三进宫的人。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几年前,海南某市的一名初中生上课时突然腹痛,之后产下一名足月女婴;也是在几年前,广州市人民法院曾审理过一起特殊的杀人案,一名十七岁的女中学生在与人多次发生关系后产下一名男婴,因害怕被发现将男婴扔下楼摔死了,鲁莽无知的行为换来了三年的牢狱生活;同样还是一名十七岁的女孩子,带着两个男孩回家胡混,就因嫌年迈的奶奶碍事,竟残忍的勒死了奶奶。

上述这些案例的主角无一例外都是女孩子,这个现象也引发了一些家中没有女儿的人的感慨。曾经亲耳听过两个家长的谈话:“多亏咱们生的是儿子,说得难听点,惹了祸出了事花点钱也就了了。要是女儿损失可就大了!”咱先不提这话说得有无偏颇,但就想法而言:果真如此吗?生了儿子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一个开出租的朋友说过这样的事情:午夜的街头,经常能看到一群一群的少年,肩上画着刺青,手里提着砍刀,追着几个人狂砍乱打,直到把人打倒在地动弹不得成了血葫芦,方才骂骂咧咧的扬长而去。

我们村里有户人家养了三个孩子,最小的是儿子,从小就被当宝贝似地宠着。后来这个孩子因抢劫和强奸被捕时还不到十八岁,到现在还在里面蹲着呢。

老公一个当刑警的哥们儿说:每年因为打架斗殴、抢劫盗窃甚至吸毒贩毒等行为被抓起来的孩子多了去了,早已见怪不怪。有些孩子甚至都混了脸熟成了常客了。

如此的事实,我想再有钱的家庭,想摆平怕是也没那么容易吧?

像这样的事例在当今社会是数不胜数的,相信随便哪一个人都能有名有姓、有根有据的说出几件。触目惊心的事实让我的笔触变得异常沉重,也让我的心情很压抑。残酷的案例令人叹为观止,令人惊愕不已,也令人疑虑深思:孩子们怎么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变得如此“复杂”?

从无知无觉的婴孩,成长到活泼好奇的幼童,再到懵懂叛逆的少年,孩子们原本如一张素白的纸笺,心底无私、空灵纯净的一路走来。尘世中的波云诡谲、沧桑变幻在孩子们的白纸上,或浓妆、或淡抹的渲染上各不相同的阅历和风景。而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风景,又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孩子们匮乏的判断力,带给他们手足无措、诚惶诚恐的冲击。这时,如果没有时刻存在的指正和引导,孩子们又怎么能确保不迷失方向?

现代社会,信息的来源和获取是何其的简单?网络世界的泛滥成灾,传播渠道的多元多样,媒体宣传的大肆渲染:报刊、杂志、音像、不良商贩的诱导······,太多的途径将色情、暴力和由其引申的一系列离经叛道的因素,铺天盖地的向我们倾泻而来。一个身经百战的成年人尚不能保证经得起考验,更何况不谙世事的孩子了?

一位网吧业主说,来网吧的绝大多数是青少年,他们对性的开放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更有甚者,竟把和人上床作为赚取上网费用的手段,有的还将此作为炫耀的资本。

而每当走在大街上,听到那些让人面红耳热的话语从一张张稚嫩得口中吐出时,闻者的反应常常是面面相觑、不知该做何评价。我想,这不堪的种种百分之百不是学校教的。那么,学校又教了他们什么呢?尊师校讲究卫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是学习雷锋好榜样?

我记得我上初中时有一门课叫《生理卫生》,内容大概讲的是人的生理结构和青期发育的一些知识。且不说讲课的老师是一个无关痒痛的编外人员,单说这课程,一个学期下来书本几乎是新的,课也没上几节。一到课时就调为了自习,害得我想了解点啥都得回家偷偷默默地看,看过了也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现在的孩子按说比我们那时强多了,而且懂得更多、视野也更开阔了,但这也正是被家长和学校视为洪水猛兽、谈之色变的地方。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学校和家长更多的注重了分数和成绩带来的满足,而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思想和道德指导。

教育的缺失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规范的意识,变得自私、冷漠、叛逆,无所适从。巨大的学业压力很容易让他们产生与现实相悖的心理,在与学校和家长“斗智斗勇”的游击战中,外界的诱惑犀利而张扬的乘虚而入,孩子们也就难免会抵挡不住沦为所谓的问题少年了。

诚然,任何问题都是相对而言的。也有相当比例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长期盼的目光中升重点、考大学,一路高歌。这是让我们欣慰的,只是我们不能被这种欣慰的表象蒙了眼。

估计有很多的孩子听到过类似于这样的训斥:“你就不能像某某一样,让我省点心?”对于这样的言说,我不想给予过多的评论。毕竟“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初衷还是好的,没有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只不过方法因人而异罢了。

孩子们的现状令人堪忧,造成孩子们现状的罪魁祸首也令人堪忧,但更令人堪忧的是如何去解决这些已经定局的现象和问题。

初长成的小树如果没有任何拘束,会旁生出许多怪异的枝杈,园丁在这时通常会进行修剪并假以外力,辅助其长成挺拔秀颀的有用之才。对于那些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小心偏离轨道的孩子们,道理也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园丁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体。也可以说,在教育和监督青少年成才这一方面,全社会都背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一代一代的新老更替必会把他们推上建设国家的风口浪尖。国家的强大,需要的是真正的栋梁来擎起和支撑,继而推进发展,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不过这个话题有些太宏观了,也不是我的能力所能涉猎的范畴。

我只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在社会上已经引起广泛争议的现象和问题,能在政府的主观整顿、社会的监督敦促、学校的积极引导、家庭的辅助配合多方努力下,能够逐渐减少降低到最小比例,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康居乐业、祖国繁荣富强。

后记:就在笔者截稿时,无意间翻阅近日的报纸,发现了这样的新闻:2012年3月14日,未满16周岁的小林(化名)和小涛(化名)因杀害小林爷爷及邻居李石桃一家三口,在湖南省新化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受审,另两名同伙小强(化名)和小杨(化名),因未满14周岁未被提起公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