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火

2012-04-12 09:10 | 作者:鄱阳湖的风 | 散文吧首发

李文旺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火摆在七件事之首,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柴火的重视。绝大多数食物,哪怕味道再好,首先必须得烧熟了,这就需要柴火。

如果把烧饭用的可燃物都叫柴火的话,近半个世纪以来,柴火大致经过了以下几种形式:稻草(北方则是麦秸)、煤球、液化气。劈柴虽然偶然也代替过稻草和煤球,并且干净、耐烧,但毕竟用量极少,加上各级政府明令乱砍滥伐,所以它算不上柴火的正规军。有人说电不是也可以烧饭吗?那么电也可以算是柴火的一种了?相对液态的燃气而言,电看不见摸不着,再说电的用途十分广泛,是不能算作柴火的。

时候,偶然趁父母不在身边时,偷偷在田野点着一堆稻草,看那熊熊的烈火以自乐,就会得到德高望重者的训斥:“莫说稻草不值钱,红军床上金丝棉;莫说稻草没啥好,烧饭肥田农家宝。”后来才知道,江西有一首著名的歌曲,叫做《跟着毛委员闹革命》————“干稻草那个软又黄啰喂啰喂,金丝被那个盖身上啰喂啰喂……”。到了七十年代中期,稻草渐渐被地下的黑金————煤炭所取代,稻草也渐渐完成了作为柴火的历史使命。那时候,农村还没有煤球机,从县城买煤又很不方便,于是,我们就将煤粉用水调和均匀,做成煤饼,像大饼一样将煤饼贴在地上或者墙上晒干,就成柴火了。

十年之后,农村也有一小半烧起了煤球————煤球机已经开始在乡镇露脸了。这时候,城里人已经烧厌了煤球,大家都想:要是有比煤球好烧的柴火多好啊。到了九十年代初,液化气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又过了几年,时代迈入香港回归的时候,除了乡村,城里人已经很少有人拿煤球当柴火了,基本都用上了液化气。

啊,液化气,那同样来自于地底下的玩意,同样是柴火,竟然比煤球受欢迎得多————干净、热效高,占地很少,最大的优点还是使用十分方便。

说到柴火,不仅使人想起历史上的两段故事:早在晋朝时候,石崇曾与贵戚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互相炫耀富裕,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火来烧。这反映了富豪们如何奢侈无道,也暴露了穷苦人所以穷困的原因。另一则故事则过去不远。1936年12月12日,在那滴水成冰的凌晨,西安事变发生了,张学良、杨虎城要捉蒋抗日,蒋介石自知理亏,连假牙也来不及戴上,慌忙躲到行辕背后那阴冷潮湿的山洞里。贵为民国总裁,呼风唤,拥有天下,可此刻,却连山野村夫都不如。他不禁想:要是现在能有一堆柴火烧起来,烤烤火多好啊,不然,这北方的天可真要冻死人啊,那样,还真就成了蒋该死了。

柴火,几度变迁,越来越受人欢迎,这也预示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像熊熊之火,如火如荼。

所属专题:2012清明节诗歌散文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