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人之死

2012-03-25 22:47 | 作者:鸣风破月 | 散文吧首发

突然知道他死了,这倒是让我大吃一惊。

一位喜欢搬弄是非的朋友告诉我,他是在取书架第二层上的教材时,被从第五层落下的大词典砸死的。这种事情倒是并不罕见的,有个叫莫尔的纽约人就曾经被书架上的书籍和宣传品给埋在屋子里动弹不得。而词典这种又厚又重又硬的东西,砸死人恐怕也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了。别林斯基说过,“书是我们时代生命”——但是谁能料到书却也能索命呢?

“他是被书砸死的”——如果说被书砸死并不是我很吃惊的话,我更关注的是他:他怎么可能被自己收集的书砸死呢?他不是向来都把书籍收拾得井井有条么?如果是砸死,那本书又是怎么落下来的呢?我不忍心去看他殒命之所,只好从别人口中打听消息。

据说在他死之前,有一位身着黑色风衣的少妇神色可疑地离开了他的寓所。又据说,那名少妇已经被警方控制,正在被审讯。街坊邻居也都对那名少妇和死者的关系指指点点,就好像真的有什么绯闻一样——正是一位街边大爷给警方提供了“黑衣少妇”这个重要线索。

那些愚蠢的警察又能从少妇口中盘问出什么呢?难道他们还指望少妇主动把罪名摊在自己身上?我暗暗发笑:愚蠢啊,他可从来没有对女人产生过丝毫兴趣和性趣,更不可能和女人结下致命的梁子。那个少妇还真是倒霉,偏偏遇上了这么一件事情。

对女人没有兴趣和性趣的男人确实少见——如果真的可以把这种人定位为男人的话。自从他开始对大量的书感兴趣时,女人就已经不再是他的关注点了。就我对他的了解,他在初中之前就应该对大量的书感兴趣了,而在此之前,似乎他也还不到对女人感兴趣的年纪。总而言之,他这辈子只过书。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生活伴侣和导师”。而他,正是就这样早早地找到了自己的伴侣和导师。“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的话真是有道理。

不过我并不知道说这句话的巴罗是谁,只是从百度百科上搜到了他的可能的身份——一个数学家。或许如果他没被书砸死,他应该会告诉我巴罗的身份究竟是什么吧。他可是我们这群行尸走肉的学生中少有的明白人。惠普尔——同样,我也不知道他究竟是何许人也——说过,“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而他真是有着这样的灯塔指引着方向才得以在大学校园的现代化功利化的灾难中生存下来。而我们,就像科罗廖夫说的那样,“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溺死在了汪洋大海里。

但是,事实上似乎我们还活着,他却死在了书带来的意外中。“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而正是这样巨大的力量夺取了他的生命。同样,也是这股巨大的力量,让他日常开支不菲。

一个有书为伴的人,自然不会对女人感兴趣,这我已经说过了。所以,他没有女朋友。这为他省去了电话费、饭费、礼品费和莫名其妙就花掉的钱等诸多费用。他也没有多少真正的好朋友,也便不必把钱花在请客吃饭和消遣娱乐上。

他除去衣食住行这些简单花销外的唯一开支,就是买书了。老师推荐了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便买下了《历史》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教授推荐了那些听上去就很枯燥哲学类的书籍,他便买下了从康德的三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到罗尔斯的正义论等等诸多书目;他还自己买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历史。除了这些之外,为了读懂更多的原著,他还要学习语言,购买语言教材和各种词典——包括这次的罪魁祸首,厚厚的汉俄大词典。而正是这样,寝室里堆满了他的书。

有朋友说我读书的习惯很诡异——尽管我很少读书,因为我读过的书基本都是干干净净的,只是边角上有一些磨损。特别是当我托朋友帮我处理掉我的那本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和村上树的《且听风吟》的时候,他几乎要被这两本书的崭新程度震惊了。

但是,我在保护书籍的这一点上,是比不了死于书下的他的。他的书大多从来就像没有翻过一样。而除了他,别人一概不许触碰,甚至借阅。哪个男人会把自己的女朋友转借给别的男人呢?特别是当别的男人要使用时候,倘若一不小心或一时心血来潮把你的借出之物弄破了,那可就是天塌下来的灾难了。

他的书算是印证了“唯书籍不朽”这句话。那些非工具书的书籍他似乎最多只看一遍,甚至我们猜测,有的书,他根本没时间看。但是,他却总能摆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样子。他确实知道的比我们这些普通人要多得多。有的东西,他知道,我们却不知道——至少不知其详;有的东西,我们根本不知道,而他却总是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至少他还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我知道,这都是书籍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他可以在我们不知道甚至知道的情况下,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指出其独特的出处——比如有一种某地特产的蛤蟆可以介于我们常识中的青蛙和蛤蟆之间。苏联小说家革拉特珂夫认为,“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这就是一种奔放。

而如今,他却被书砸死了,正如被众多情人之中某一奇女子毒死的将军一般。那本书确实很奇怪,是《汉俄大词典》。而他,从未学过俄语。他只是喜欢买书,然后收集起来。倘若这只是为了虚荣,那我的读者朋友,你实在是低估他了。

他是一个高尚的人,绝不会被世俗的虚荣和名望等危险所牵绊,正如雄鹰永远不会倒在铁蒺藜和高压铁丝网这些地面上的陷阱机关之下一样。你难道不相信我所说的么?他真的就是个爱书的人,是决不允许书籍有任何损坏的人——哪怕尽可能少地去翻阅。

所以,在他离开大学之后,他在自己的寓所里单独开辟了一个书房,里面按照图书馆的方式放着很多书。这个书房是外人绝不能进入的。他把他复式格局的楼层打通,把上下两间卧室连在一起,放进一个高高的梯子和几个十层之高木质书架。他每天都会检查书房的卫生,而不顾别的房间的脏乱。他每年都会为这些书籍做检查,出去那些恼人的蛀虫和木屑,再为书籍喷上防虫药剂。他对书真的无微不至,他爱书!“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这是都德说的。那么,书也应该爱他了,就像他和他的朋友之间相亲相爱一样——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什么朋友。

但是,他似乎还是不幸被书砸死了。直到一个月后,警方才告知我们他的死因:确实是被那本词典砸中,然后从梯子上掉下来。他在取书的时候,由于那一层书籍摆放太拥挤,以至于他用力过猛,抽动了整个书架,导致第五层的词典掉了下来砸中了他。而他在摔下梯子的时候,蹬翻了梯子,险些碰到了书架,却让整个书架里的书籍几乎全掉了出来。位置比较高的那些他几乎从未翻阅过的历史类书籍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这是被打入冷宫的情人对他的报复,不是么!他几乎从未翻阅过那些历史书啊!所以,在他抽动那本位于低层的书的时候——就像爱抚自己的妻子一样,由于那些被束之高阁的历史书的怨恨,惨剧就这么发生了。

不要说这不可思议。南美洲的蝴蝶煽动翅膀,就可以导致飓风袭击美国;他仅仅是稍稍用力抽动低层书架上的一本书,就导致了自己丧命。这是有根据的,即使是看上去难以置信。“人的影响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说的果然没错。

而现在呢,我宁愿相信,“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灵魂”——至少有他的灵魂。他的灵魂是决不允许别人把自己的书买给公共图书馆的,即使是为了给已经死去的肉体买一个廉价的棺材。那些书可几乎都是他未曾享受的宝贝啊!

可是,尽管我们都知道他的心思,我们又能怎么办呢?俄国诗人丘特切夫告诉我们,“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可惜的是,书籍的主人已经死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