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诗词的“免俗”与“浅近” 要求(中国文学网)

2012-03-19 16:56 | 作者:老玩童 | 散文吧首发

浅议诗词的“免俗”与“浅近”要求(中国文学网)

我国传统词气论审美的第一条要求是“免俗”。所谓“免俗”正如南宋末年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指出的:“凡作词,当以清正为主。盖清正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之气,下词运意皆有法度,往王自唐宋诗句中出,而不用经文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因而,作词免俗,就是免思想与笔法的平庸之气。不居于世俗,并深思熟虑艺术的创作思想与手法,词作就能清爽典雅,就能丰富多彩,在下字、用词、运意方面就能体现生活的方方面,毫无追逐名利的市井之气,因而也就能继承唐宋诗人的优良传统作风,入乎典雅,又能集中体现时代的风云与痴痴情深的理想追求与拼搏之情。决不是三言两语的反复咏唱,也不是出语简单、生硬,格高气粗的单调附和。例如:浮靡、纤巧、粗历、浅易与温藉、绵婉、雄爽、流畅相比就不能深入到生活的本质美中区。例如:

因而,要以浅近为贵,作品方可引导并入于老百姓的心灵,受欢迎的上品之。

而诗词创作的“免俗”与“浅近”要求实际就是用贴近生活的语言,表现其本质美的过程,因而是现实生活韵律的提纯与进一步发挥。以艺术家老舍为例,其起初的作品过于低俗,满足于诙谐和嘲讽的现状,而在后来的不断学习和自我反思批评中才汲取了以前的教训,作品主题上升到一个崭新的局面,艺术上的不断反思,借鉴,终于成就了一代大家风格,其历程与成就值得我们深思!

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美,是对现实生活中,人类蓬勃向前活动的概括与提纯,是对社会生活有序面的赞颂与讴歌,也是在社会的混乱、无序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懈追求真理的探索与奋斗之情的慷慨长歌。小家碧玉很美,如具备这样的宽广胸襟与情怀,那就美不胜收了。因而,“柔情似水谁不念,长歌豪爽风尘上”才是正真的美。其豪爽就如屈原的“乘骑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也!”、“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一样的激愤与豪情,其壮志就如林则徐“苟利国家身是以、岂为祸福避驱之”这种境况的悲壮速写;其风情也如辛弃疾的“倩谁换取红妆,揾英雄泪”一样素描的多情多义。这些都仿佛是万里晴空中回荡的一股清气,表示了自然界有序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需要这种昂然不断的奋发正气的引导与传扬,才能不断本地向前发展与进步。这种作用绝不是“庸俗、低俗、媚俗”之俗气所能表达的。市井之气再绮丽,最多不外离思别愁、表现闺情绮怨的香软之风之类的美文,一旦胸襟扩张到上述境地,其美也是无限的,能脱俗入雅,不能不承认也是生活美的一个重要侧面。

语言是跟着思维情感走的,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就不致落入下乘,就能升华到一个较高的境地,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1。传统词气论审美的“免俗”要求,值得现代社会词作继承与发扬。

我们中华民族现正处于兴起的关键时期,因而,作品的“免俗”并创作“大雅正声”之作是历史的必然,虽然,社会多元、多层次、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需要体现导向性的共同特征,因而“何不潇洒走一回”之歌就是这样“免俗”的有力之作。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潇洒与浪漫绝对不同。浪漫是“跟着感觉走”,是不能表达艺术的较高境界的,而这种潇洒是被“理性牵着走”。其本质是对社会的深刻洞察,是对人生的大彻大悟。面对挫折,也能坦然接受现实,拥抱生活,显露出豁达的胸襟;而浪漫的人在坎坷面前是不堪一击的,因为有科学发展的理性追求与改革创新以及和谐的人文环境,我们的这种潇洒“脱俗”之气的引人处,就在于生动体现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与较高的艺术脱俗惊奇。因而是值得赞赏渔船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