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话

2008-10-27 08:26 | 作者:清风笑烟雨 | 散文吧首发

漂到温州,按本人历来的习惯,总要多了解它一点才是。当我听到本地人在我耳边如唱歌一般说着本地方言时,除了听不懂,更多的则是好奇。在博大的中国疆域上,南方语系是最难懂的,北方人若过来则如闻天书。有很多北方人甚至连“粤普”、“长沙塑料普通话”、“四川椒盐普通话”也听不懂,不是他们不努力,实在是南方人说不好属于北方语系的普通话。舌头转不过弯来,东北人说“儿子”二字就是舌头别扭着,温州人说起普通话来,也没法顺溜,一个样。

查看温州地理,介绍说,温州通行普通话。温州方言以瓯语最为重要,一般泛指通行温州各地的温州话。民间一般公认温州鹿城区通行方言为温州话。温州方言除瓯语外,还有闽语、“蛮话”、“蛮讲”、畲客话、金乡话、大荆话和罗阳话等。管它许多的分支,我一个都听不懂。我只好奇这里提及的“蛮话”。前日和公司老总大啖酸菜鱼时,不好说南方很多地域的人历史上被称为“南蛮子”,是啥子意思?在古代,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人们靠河而生存。黄河在北方,而且适合人门居住生活。南方潮湿闷热,不适合人们居住,那的人也很少,平时说:“蛮夷之地”就是指的南方。所以北方人管南方人叫南蛮子。南方人,在古代常被人称蛮,带点轻蔑之意。汉武帝刘彻当政时期,温州那时是个小国“东瓯国”所在地,越王勾践的后裔东瓯王的封地,大致在今日浙东南的温州市和台州温岭一带。东瓯,现在仍是浙江省温州市的古称。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东瓯发生内讧,闽越王郢出兵围住了东瓯城,年迈的东瓯王贞复马失前蹄,战死在海涂中。汉武帝派中大夫严助从会稽发兵,从海路驰援“东瓯国”,闽越军闻讯撤退。东瓯国新君望迫于闽越压力,“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率领族属军队四万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区),并被降封为“广武侯”,东瓯国从此在汉朝行政上取消了。

这么说来,温州在历史上还和安徽有着这样的渊源,可舒城方言咋就没有和温州方言多少有点融会贯通呢?舒城方言我是完全能听懂,但从中是半点也听不出蛮话的味道来。也许,当初被迫迁徙的东瓯国人,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强迫自己去适应了皖西的方言,仅是猜测,而且是瞎猜。

蛮话,自然不会硬得像砖头石子,一字一句地从嘴里飞出,砸到你生疼。有人解析,蛮的意思还另有隐喻,特指南方人做事真的很有毅力,也就是说有一股蛮劲,不达目的绝不放弃。这样去看温州人,你就不难理解一个曾经穷山僻壤的地方,今日如何能富甲一方,携巨款行走天下,把房子炒到令你咋舌的天价了。

温州经验,重在“敢”字,敢不同于蛮干,没有智慧的蛮干只能是愚蠢。当年,安徽省委书记黄璜来温州考察,对温州“小商品,大市场”的经济模式赞不绝口。临别时,黄璜对当时的温州市委书记袁芳烈说:“看来是学南容易学北难啊(南指温州,北指苏南)”而袁芳烈回答说:“学南也不容易,弄不好要付出政治代价啊!”好在温州人并不是蛮干,也没付出多大的政治代价。实则表明,说蛮话的温州人既有蛮劲还特别聪明。这块土地的历史上就出过神童,刘基(字伯温)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民间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称道。只不过,在官场上的刘伯温肯定改说官话了。现在的温州,自然是通行普通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