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韩寒闲扯一些事

2008-10-27 08:26 | 作者:图门宝音 | 散文吧首发

第一次知道韩寒,是他接受浙江卫视采访,那时他还是个中学生。他受关注的原因,是他获得了新概念作文比赛的冠军,但在学校里却品行不端,思想劳动课零分,数理化不及格,语文绩也一般,就是作文写得好。因此,他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媒体开始把他当作新闻和案例进行探讨。

韩寒是名学生,但他是个叛逆的学生。他的叛逆不是对抗社会对抗教育,而是我行我素。他有些“狂”,在当时,他因为在杭州市作文比赛获得第一名,就有些自诩,自信——自己是最好的。当然,后来他在新概念比赛中也受到了点儿小挫折,“卫冕”没有功。

但他并没有省,相信一山比一山高,山外有山。相,他开始特立独行。

韩寒住校不叠被子,他的理论,晚还得睡,还得铺开,何必多次一举。韩寒不守校规,也不承认自己懒,他把自己的标新立异当作一种个。韩寒在数理化课堂睡觉是常事,甚至在语文课也照睡不误,语文老师质问他,他的观点理直壮,他没有影响任何,他的作文写得那么好,何必学那些句型,主谓宾。

韩寒的思维并不奇特,很多青期的孩子都这样,喜欢和大抬杠,辩论,以此自命不凡。

在浙江卫视采访时,他问一名在场的大学教授,高中数理化在常生活中有什么用,他认为数理化学到中就够了。大学教授觉得他的想法很有趣,但还是谆谆的对韩寒讲,他们那个年代赶文革,山下乡,学习都耽误了,当有机会大学,他们便如饥似弥补过去失去的知识;而韩寒赶了好时代,作为一名作家,应该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不能局限在某一领域里就自鸣得意。作家也要了解科学,也要丰富自然知识,否则不了优秀的作家。

韩寒接受采访时语言峻厉,冲动。多少年之后,韩寒长大了,也为了社会名。昨天,偶然看到凤凰台《鲁豫有约》节目,韩寒做客。这时的韩寒,虽然留了长发,但掩饰不住稚嫩,说话腼腆,略带羞涩。言谈顿挫间,显得有些木讷。看着他不知为什么我忽然想到那个小女作家蒋方舟,蒋方舟第一次接受采访时还是小学生,她说话的时候羞羞答答,却摆出小大的样子,好象什么都懂,于是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差让看了颇觉有趣。

也许是南方的缘故,韩寒说话缓慢而内敛,即使科打诨也含蓄不外露,不张扬。这样一个引发新闻点儿的年轻,和们概念中的“刺”判若两。显然,有很多时候,媒体做了夸张和曲解。

最近,新网公布,韩寒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了徐静蕾,排在第一位。起,我没注意,昨天才发现果然如此。

也就在昨天,韩寒接受《鲁豫有约》采访,鲁豫问他,听说当他博客的沙发可以获得手机是真的吗?鲁豫问在场的韩寒的粉丝有得到手机没有,场下默然。韩寒自己打趣,说,他自己得到了那部手机,边说边笑。鲁豫于是问他以后他会搞这样的活动吗?韩寒回答,他有这个打算,以后可以赠送笔记本电脑,场下登时爆出兴奋的哗然。

我之所以提及这件事,因为昨天有在我的博客里写下这样的留言:

代刷新博客《1万流量30元》全最低价先测试再付款

手机:……业务QQ:……

我的博客里什么都没有,但是浏览量很大,访客也非常多(这就是)。

新博客地址:……

我不想到,原来点击率是可以这样获得的。我的一位朋友常常困惑不解,为什么有的名不见经传点击率却可以百万。其实,这样的事,早就有披露,花钱雇增加点击率,是自我炒作的一个方法,已经不足为怪。对此,我也写过文章

只是韩寒的话,让我把遗忘的事又唤醒起来。我就联想到总统竞选拉选票,和超女信的黑幕,应该如出一辙。

韩寒说他也会去看别的博客,但发现那些写得真不怎么样,于是便喜自己的文章写得真好。

韩寒的博客,我也去看过,说实话,也不怎么样,就是想料新闻,除此很一般很一般。

徐静蕾的博客更是如此,这一点儿早就为读者熟知。

于是,我就想到了一个词语:猫腻。

这个社会猫腻太多。

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先生指出,我们这个社会精神文化溃败、萎缩,出现了严重的教养危机。那个不愿给自己怀孕的妻子签字,导致子在产房死亡的事件引发的社会讨论,已经露了我们这个社会的诚信问题。

三鹿奶粉引起的社会恐慌,其实也说明,我们还相信谁?谁值得我们相信?

斯坦·劳瑞森斯(StanLauryssens)在他的新书《达利和我:超现实主义的故事》披露了一个惊天秘密,第二代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75%都是伪作。

斯坦·劳瑞森斯曾经专门售达利的伪作而锒铛入狱,出狱后很巧合他了隐居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附近小镇Cadaqu閟的达利的邻居。于是他有机会走进现代艺术大师的生活空间,并且了解到患帕金森症的达利已经不可能再绘画,而为了维系他的名望和满足他奢华的生活,达利授权他的妻子加利出售他签名的空白画布,并由他的助手完他一生都根本不知道的作品。

斯坦防腿鹕?菇铱?松桃的钡暮谀唬?夂谀黄涫狄彩鞘澜缫帐踅绶比俦澈蟮那惫嬖颉?

如此,通过作秀的达利,他疯狂的自我炒作,我们就可以悉今天我们生活中种种的奇特现象,其根源都是围绕着商业利益。

这样,我们就无法用道德评论总想冲出文化良知的别有用意,和难以抑制的望。

猎奇心理就是饵,而大众就是钩的猎物。

文章的好坏不再是文章评判的标准,而浏览量才是功的根本。

于是我自己也不自觉地坠入了一个怪圈。同样的文章在一些网站点击率廖若星辰,而在另外的网站无需管理点击率却可千。同样的文章,在新网被删除,在其它网站却横行无阻。我最近写的《相声……》一文在某文学网站被通知触及政治和遭到删除,可在其它网站依旧登载。这不由得让感到好笑,文化没有规范,没有统一的衡量尺度。也许,网络的虚拟变了文章的莫须有,“法规”都是想当然。如此,我们到底生活在怎样的空间中?

我愈来愈不会作文,写字都是谨小慎微,顾虑重重。

看来,写一篇好文章不如写一篇无关痛内容空泛但标题醒目点击率高的文章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