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故事多,越夜越美丽

2012-02-23 21:07 | 作者:山风耳语 | 散文吧首发

有人曾这样描述阳朔西街:“西街,是让人对生活重新充满喜悦和希望的地方,这里100个人有100个故事”。我们就是想阅读这“100个人的故事”,才迫切到此,不然徐悲鸿的故居何故于此。

来之前,就打听好了,西街的才是真正的风情。

是夜,终于站在了写满传说的西街之口。

果然,青石板的厚重积淀着神秘的风情,古朴的情调张扬的确是时尚的前沿气息。眼帘中,是熙熙融融的人群,闲逛的、吃饭的、沿街吹奏唱歌的、观景的,叫卖的、凑热闹的,还有像我们这样“寻故事”的。

这家叫做“没有”的饭店吸引了我们,据说中央电视台做过专题报道,海外媒体也争先关注过,我们每个人在此品尝了桂林米粉和“情人豆腐”,果然非同一般,米粉的柔滑有韧沉浸在酸辣适中、鲜香糯甘的汤汁中,入口,顷刻间,缠绵起舞于舌尖,幻中诱浮出三姐的模样,温婉秀丽,余音深长,定是天仙般的米粉和嫩滑如玉豆腐的精灵侍奉所致,才幻化了一出出动人的情故事,我觉得这种豆腐一定也是成双买的,故才起此名的。

而后。开始阅读我们眼中的故事。

霓虹闪烁出人们的惊奇,这里的夜幻梦幻彩,挥洒尽是都市般奢华的情致。迷茫中,似身临金陵的1912、沪上的新天地。小镇的夜此刻正颠覆着昼的古朴和清纯

满街是充满名族风情的饰品、艺术品、织品和服饰,相间着酒吧,和谐地编制着小镇的品味

据说,原先的西街是酒吧一条街,外国友人尤为钟爱,极为安静并充满异国情调,后因效益和市场的需求,演变而成现在这样,却更具魅力。且看酒吧门口的招徕手段,外国人穿上文革期间的军装、现代人着古装秀才扮相、分明是人却一副鬼的模样等等,千奇百怪,灵气百出,费尽了心思。安静的酒吧已成迪厅,疯狂的音乐不时的刺激着人们的耳膜,原本应沉睡的古朴小镇顿时摩登和律动起来。

隔壁便是一位老婆婆,坐在织布机旁安静专注地织着彩色的围巾和披肩,身旁的小姑娘不时地帮她捶捶背,捏捏肩,温暖的让人想掉泪,她们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除了招待客人选购物品,竟没有多余的语言,充耳不闻那羁放的音乐声,奏响的却是古老与现代的和谐乐章。

西街尤为多的还有客栈,各具特色,温暖而亲切,老板娘说是让每个投宿的客人把这当成家一样。比如望江楼客栈,24间房,有大大的观景台,左边是徐悲鸿的故居,右边是漓江静静流淌,对话悲鸿,思绪万缕,留名万古的画和情,流水般延绵柔情荡漾风流,芳香轮回,颂吟在亘古的记忆中。

暮然回首,动火阑珊处,果见佳人伫立。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妪,在蹒跚售卖自己手制的绣球。没有吆喝声,没有还价音,没有推销语,其实这样的形容实在欠妥。走近时,没有人不为她的美震撼:肌肤白皙、神态安详,脱凡超俗……溢美之词如何堆积都不过分,岁月积淀下的只有精致,连皱纹都是润的,她的眼中含着静谧的谈然,霎时羞怯了小镇的喧哗,刚刚被灯红酒绿鼓噪了片刻的心,一下子沉思了起来,这里的故事一定有传奇、有神秘、有感动、有幻想。她这般的流连,只好像是在相遇和寻觅有缘之人,期盼、深情、渴望。

阳朔的山水和风情实在是诱人,西街的夜有读不完的故事。眼里的心里的,总想拂去它的轻纱,找出她迷人的渊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