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 老 说 老

2012-01-20 18:15 | 作者:夕阳红 | 散文吧首发

作为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我突然想到以“老”作为话题,随意聊聊自己对于“老”的认识和感受,並以此与老年朋友们作一次思想感情的交流。

大凡上了一点年纪的人,往往会感叹青易逝,人生,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敬的周恩来总理生前就曾说过:“不服老是一种精神,服老是尊重科学”。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有作为的伟人和无所建树的平民,都同样只能在老不可避,生死轮回规律的支配下规划自己的人生。对于任何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而言,纵使肩挑千斤重担,也有歇肩之时;即令手握倾国大权也有放手之日。既然如此,对于任何一个尊重科学规律的唯物主义者尤其是已至黄昏暮年的老人而言,应该坦然达观地面对自己逐年变老和最终死亡的必然。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一个老人在人生的海上垂钓,黄昏时分即便是提一只空鱼篓,也应该轻松地吹着口哨回家。一个老人,胯下的竹马虽然早已成为手中的拐杖,也应该从容地走完暮色中的归程。”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的墓志铭只有一句话:“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法国文豪果更是大彻大悟,直截了当地说:“人,都是迟早要被执行死刑的死缓囚犯。”总而言之,生死只是一种现象,生命才是永恒。死亡并不代表灭亡,除了肉身的生命,还有语言的生命、信仰的生命、功德的寿命和事业的寿命。因此,面对死亡的时候,要有如落叶归根的自然,要有如游子还乡的喜悦,要有如释重负的自由,要有如空山明月的洁净,达到一种悟透人生,超然物外,笑迎老死,无所畏惧的境界。

树木至归根,而后知华萼枝叶之徒荣。人事至盖棺,而后知功名富贵之虚无。因此,洪应明在他的名著《菜根谭》中告诫世人说:“知成之必败,则求成之心不必太坚;知生之必死,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信哉斯言!

不同的生死观决定不同个体的生命价值,不同的垂老观决定不同老人的精神面貌。自古以来,面对衰老消极无为者悲黄泉路近,老气横秋,无所事事,心如死灰,万念俱灭,甚至连一些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古代名人亦概莫能外,如唐代诗圣白居易就曾抒发过“五欲已销诸念灭,世上无境可勿牵”的感叹。同代诗人李商隐也曾表露过“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遗憾。故法国人莫洛亚说,“老人的真正不幸,不是身体的衰败,而是心灵的冷寞。”无独有偶,我国古代思想家老聃也曾说过,“哀莫大于心死”。对我们老人而言,面对衰老而消极沉沦、抑郁寡欢的精神状态,是万万不可取的。

从古到今,面对衰老而积极有为者,知来日无多,老当益壮,雄心未灭,也大有人在。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代枭雄曹孟德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其“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千古绝唱;同代散文大家王安石道:“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近代伟人毛泽东有其“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壮怀豪情;开国老帅叶剑英有其“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豪言壮语;著名作家姚垠有其“老来有愿多悲壮,似火豪情暗自燃”的不老胸怀。对我们老人来说,诸如此类面对衰老而积极奋进、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永远是值得世代老人学习的榜样!

如今,我国的老年人已能普遍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居的待遇。这是一个让老年人焕发青春时代;这是一个保障老年人晚年幸福的时代;这是一个特别值得老年人眷恋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里,我们老年人虽没有康熙大帝晚年还想“再活五百年”的奢望,但我相信每一位老年人真的都有渴望自己能多活几年的愿望

评论

  • 若秋:欣赏先生对“老”的注解和心态,正逢元宵之际,祝您健康幸福!
    回复2012-02-06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