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乡村

2008-10-20 13:17 | 作者:风舞雨丝 | 散文吧首发

??时间磨损的岁月,让我们忽视了许多,嫩草、鲜花、露水、山泉、牛羊和那些隐匿于山村深处的人们以及一些事物的交替变化和人们的生产活动。偶尔一颗劳顿的心,凝神谛听山野的润湿与幽静,遥望远处苍郁的青山与天空洗过水的云朵,其实,整日匆忙的我们确实有必要时常回乡走走,忘却城市的喧嚣与诱惑,感受另一种生活,感受乡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炊烟??童年记忆中,一抹袅袅的炊烟,便是回家的路线,总能燃亮我疲惫的身心和饥饿的眼睛。那一抹抹蓝色的炊烟,承载着一家几口人的饭食,维系着一个个生命。??在城市,人们每天工作之余也许最重要的就是怎么烧煮一顿合口的饭菜,然后全家围坐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可在农村,做饭那是在田间劳作中附带的一件事,快到中午和下午的时候,各家上地的女主人便抽空去家里一趟,或是将埋封的炉子刨开用煤块续燃,有的性子急为了赶着去地里干活找一些干柴和煤块一起烧煮饭菜,有的为了节约用煤,干脆用一些麦杆和玉米杆等柴草凑进自家修筑的大灶中烧煮,既节约了煤块,又节约了时间,还方便,这顿做完了就熄灭,下顿再重新点燃,这样做饭速度快,做出来的饭菜味道也好极,有一种特殊的浓香。反正农村里柴草有的是,只要你勤快,随便哪里都能弄回一捆来。所以我们这些个孩子,只要年龄大点的,都免不了被大人们唤着去田地和路旁拣拾一些干的湿的驴马粪和柴草,以备急用,更多是为了节约煤块。尤其是到了秋收时节,家家门前门后都堆满了长的的粗的细的柴草,为天的取暖做好了准备。??那时候,烧水做饭,解冻取暖,无一不是用柴草来解决。每家可以缺一两顿的柴米油盐,但惟独不能没有柴草。如果哪天谁家烟囱没了炊烟,就面临着全家忍饥受冻,或是证明着这家没人。柴草,成了乡亲们生存的依靠,维系生命的支柱,不可或却的生活原料。没了炊烟的依托,人们就如一片风中漂泊的落叶,无家可归的感觉。亲近炊烟,生命似乎才会被阳光恩泽。??最近回了一次乡村,往日那抹引我回家的炊烟已经断断续续,甚至消失,让我似乎失去了童年的记忆,但更多是感慨和激动,兴奋和喜悦。大多的老屋已被推土机推平,都砌成平顶房,大的玻璃门窗,瓷砖墙,房子的格局也像是楼房的摸样,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都用瓷砖铺成,个别人家也有用木制地板将卧室和客厅铺出的,而且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有的人家自己装了太阳能,开水、洗澡洗衣水绰绰有余。农忙季节做饭大多时候都是用液化汽,有的人家用电磁炉,卫生又环保而且省时省力,再也不用拉大堆的煤炭,更不见了院前院后成堆的柴草和牲口粪便。人们也像城里人一样,搁三岔五地和亲人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喝酒,闲玩,或是一家人炒几个热乎菜,做几个汤,享受人间天伦之乐。昔日的黄土路全变成了宽宽的水泥地平,摩托车、货用车和手扶拖拉机尾巴冒着青烟呜呜呜、轰隆隆驶过,一阵笑声飞过,又渐行渐远。我突然觉得,车后冒着的青烟,已经代替了当年村人们视如珍宝的炊烟,人们已经把目光从自家灶间的炊烟延伸到外面工厂和楼房锅炉里的浓烟!??戏台??小的时候我只知道,戏台,是村人们唯一娱乐和消闲的场所。逢年过节,村委会都要抽调一些有表演能力的人去排练节目,主要是秦腔,当然也有的是为了混几个工分而托人情去的。但我到现在也不可否认,那时村里的确有几个唱得很不错的人,他们有的病故,有的也已经老态龙钟了。排练节目从十二月份就开始了,一直到腊月二十九,三十的晚上正式开演,过年的三天是晚上白天都演,到十四晚上又开始,十五晚上结束。??每到戏剧开演时,我们都兴高采烈,穿上厚厚的棉衣,早早地就拿了自家的几个小椅子去占一块地方,然后用豆子或是麦粒换一点葵花籽装在衣服口袋里边磕边等。等到天黑时,戏开演了,大人也来了,就都坐在一起看。后来我渐渐发现,其实坐着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年轻的姑娘小伙子都是站着的,挤在一起一边看戏一边打打闹闹或是窃窃私语,但那时候我并不知道那也是一种谈恋的方式。尽管是寒冬腊月,冷风刺骨,但戏台下面还是坐得满满的,实在太冷了就回家烤烤火,然后又回来接着看。??没有戏可看的时候,大队有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都会有一个专门的人搬到戏台上放映,人们还是像看戏时一样坐在台下观看,看的是津津有味、乐此不惫。现在想起来,那么小的电视屏幕,人们竟能在百米之外都看得见,可见那视力了。??这样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孩子听,他们似乎在听神话。难怪,要不领着孩子去看看,如今那戏台蛛网密集,四壁地面覆盖满了灰尘,不时有麻雀和不知名的儿窥视一下,绕着戏台房顶飞去。戏台下面杂草丛生,石子碎砖块到处都是。如今,家家都有大屏幕的电视机,有的人家还有两台,甚至装上了电脑,什么样的节目看不到,家家都有电话,大多人都有了手机,什么样的信息打听不到,去那戏台做什么呢!人们早已走出了小小的戏台,走向了更广阔的生活和消遣的舞台!??涝池??走在回乡的路上,那条小河依然银光闪闪,清澈的河水一泻千里,潺潺流淌。只是不见了小时月亮下滑冰和烈日下钓鱼的涝池。??在涝池的原址,修建起了一排排大小一样的小房子,听说是出租给一些人用来进行商品交易的地方,有卖菜的、卖米面的、卖生活日用品的、卖肉的,还有供一些年轻人们闲暇时用来娱乐的,也有做裁缝的、理发的。房子前面摆放了几张台球案子,正有人围着打球,不见了那个当年涝池旁边被村人们美其名曰“白话台”的地方。其实我知道,那些老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或是帮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当年只因为聚在那个“白话台”闲聊,是因为一则没有电视可看,二则儿女子孙们都在家,自己没事可做。而如今不一样,儿女除了种秋收在家,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外打工挣钱,家里的牲口得管,孙子的吃喝得管,是闲不住的,再说了,有吃有喝有电视有录音机,谁还去露天地找那份罪受呢!喂养好了鸡呀猪的,还要卖了为孙子们积攒学费谋前程呢!??学校??记得曾经的小学就在涝池的旁边,是几排土胚房,在我毕业后妹妹弟弟们上学的时候又改建成了砖房,间数也增加了几乎两倍。如今,已经被高耸的楼房取代,有了暖气,有了自来水。??现在的孩子们再也不用像我们那时候,每天都要将自家的水桶拿到学校去,大扫小扫不停地抬水洒地,弄脏了衣服鞋子不说,让老师们多操几份的心,有的趁机跑出去玩,有的滑冰或是打水漂极其危险,还有的故意在教室地上倒一些水以逃避上课而耽误了大家的学习……也不用再像我们那时候,每到冬天,大家要分组负责教室里的两个火炉子,把自己弄得像个烧炭工似的。尤其是到了晚上,四个人一组,吃过晚饭后要一起去学校把炉子盖好,第二天早晨鸡叫头遍就起来再取开,保证白天的正常取暖。这样的时候却很少,因为都是孩子,经验少,大多时候都会把炉子盖灭,早晨去得每人拿一些柴草重新点燃。那时觉得挺好玩,现在仔细想想,其实是把好多的学习和休息时间用在了那件事上,而且也还有一些不安全的隐患存在。??看着现在的孩子们干干净净地上学,坐在明亮而温暖的教室里上课,将时间充分地用在了学习上,我感到我曾经的小学真的不一样了,真的变了!我为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们欣慰,为给他们创设这样环境的人们表示由衷的感激!我祝福这些孩子们羽毛渐丰,飞向更广阔的田地!??男人、女人??一头牛走来,身后是一个男人扶犁扬鞭的身影。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这样想象那些憨厚淳朴的农村男子,他们除了犁、耙、铁锨、牛车,似乎就是围坐炕头看着小儿玩耍、妻子穿针引线、烧火做饭,然后呼啦几口饭倒头酣睡。在我们远离乡村的日子,我们可曾见过那些西装革履,发动车辆早出晚归,背一袋想出发,揣一叠钞票回家的七尺男儿。??种庄稼所得的收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生活的需求,他们利用五六天的时间,播下最后一粒种子,就抬起了远行的双脚,去一个乡愁辽远的地方,用自己的体力和智慧换取报酬,用双肩撑起一家人的支出,在他乡挥汗如雨,承载起男子汉的责任和义务。直到麦黄时节,揣着不多但也心满意足的血汗钱,提上老人的奶粉糖烟,女人的花衣裳,孩子的玩具枪,踏上了归家的路途,投入到火热的秋收中。一天并做两天,遥控着机器,一片片站立的麦田在他们的指挥下,瞬间倒地,而后又被分离成麦草和麦粒,麦粒堆进了粮仓,麦草来不及收拾的就随便扔在了地上。时间紧促,在家耽误一天就是几十甚至上百的钱哪!??秋收基本忙完,又开始收拾行装,这次家里有老人照顾孩子的就夫妻一起出发,或者去一个地方,或者各走一方,都约上自己的同伴。有的家庭干脆是打个颠倒,男人照顾家看孩子,女人出门打工。因为秋收后正赶上外地拾棉花,那可是细活,男人做起来是不行的,这时的女人就独挡一面,挑起这条出门漂泊的重担。一个月也或两个月,用自己的双手和勤劳揣起两三千块钱不等,先让自己从头到脚焕然一新,然后公婆孩子丈夫或衣服或吃的用的,每人有份,剩余的包起来,细心保管以备家庭开支零用,高高兴兴回家,再换丈夫出发,直至过年才全家团聚,该存的存起来,作为孩子将来上大学的费用。该花的花起来,置办一些农具,修建新房,买一辆崭新的摩托车,夫妻辆骑着去逛亲戚,上城,日子很是滋润和惬意。??看着小河流水,青山碧草,百鸟啼鸣,透过一束枝叶的指引,灿烂的阳光正展开金色的翅膀,穿越长空;改革的浪潮,如长江的水,汹涌澎湃,跨越城市和乡村,涌向大地,涌向四面八方,寂静的山庄建起了森林公园,玉带似的盘山公路绕过山尖,秀丽的景色让游客留恋往返,人们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