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烙印---崔东汇

2008-10-19 08:30 | 作者:拿破仑 | 散文吧首发

四季中最使我刻骨铭心的是天。春天给我的烙印是饥饿。

从记事起到我高中毕业,饥饿的阴影一直在我头上盘旋,挥之不去,望之胆寒,这期间的感觉只有一个:饥肠辘辘。

糠菜半年粮,其它季节都好对付,惟有春天青黄不接的日难熬。此时生产队分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菜也没有,花籽面、高粱面、红薯干和红薯渣是饭桌上的常客,买返销粮能吃上一点玉米面就是上品,麦子面极少吃,总不敢有那奢望。上小学时,回家放下书包第一件事就是搬着凳子看屋梁上吊着竹篮里有什么吃的。家里没有,就和同伴到外边去找,此时地里除了麦苗和树木,自然没有可吃的,于是就在村子里转悠。有一次竟在一户人家挂在树上的红箩卜缨子中发现了美食,年前收拾红箩卜时,用刀切下的箩卜根蒂,经过几个月晾晒,甜筋筋的。于是,每天下学后不回家,找箩卜缨子,整个村子都被我们三个小伙伴找了个遍。

上中学时,家里的日子仍没有改观。早晨上学时喝两碗稀饭,走不到三里路肚子就咕咕叫,便拿出作午饭的两个饼子,一小块一小块地掰着吃,有时走不到学校,就把午饭也装进了肚子。等到吃午饭时,便找个向阳的地方躺着,下午回家时几乎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那会儿提倡开门办学,整天就盼着到附近村劳动,因为干活多少无所谓,可以敞开肚子大吃一顿。

最困难要数1980年的春天,当时母亲已经病入膏肓,治病花费了许多钱,使本来就拮据的家上加霜。那年大年初一全家连一顿饺子也没有吃,下午父亲就把我送到了学校。走时带的布袋玉米面菜团子(这是过年准备的),经过二十五里土路的颠簸,到学校时候都成了散沙。

我每天早晨从学生食堂买二两稀饭,捧两把菜团子搅和后吃下。中午则用半碗热水泡一泡,班主任周老师了解我的情况后,把我的助学金由四块提为六块(全班最高四块钱),我才每月能买上三四块钱的菜票。馋的厉害的时候,就狠狠心买五分或一毛钱的菜,学生食堂大多是水煮菜,上面漂着几星油花,到宿舍后我便很精心地享用这半碗菜,先把饼子掰成小块泡在菜里,吃完第一个饼子后,再就着菜慢慢吃第二个饼子,吃完菜后冲半碗热水,作汤喝,其时这汤也就是水,只是心理上还是汤的感觉。

最使我伤心的是在这年的春末,五十三岁的母亲带着一生的辛劳和无限的遗憾匆匆辞别了人世。在打发母亲入土后,穿过即将成熟的麦田,我怀着近乎悲壮的心情回到了学校,开始了一个多月的高考冲刺。那时只有一个想法,我一定要考上学,因为在当时这是我摆脱饥饿的唯一选择。后来高考成绩公布,学校通知我去填写志愿时,我跪在母亲坟前痛哭了一场,因为这迟到的喜讯母亲没有亲眼看到。

都说往事如烟,可饥饿的阴霾始终缭绕在我对春天的记忆里,使我不敢忘记那曾经过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