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余秋雨先生

2008-10-16 08:03 | 作者:竹海情思 | 散文吧首发

近日在网上浏览了一篇有关余秋先生的报道,是一篇指责他在青歌赛上进行点评时有两处发音错误的文章!看后,我的心情愤懑之极。早些时候,网上有关他卖弄学问,点缀自己的报道已是连篇累牍,如今,一些所谓的学者,(我们姑且暂时地这样称呼他们)又是沉渣泛起,意欲攻击,大有盛气凌人之势!我实在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我要将它们无情的发泄出来,将他们烧得粉身碎骨,或许他们死到临头还要摆出一副真正文人不屈风骨的姿态,振振有辞地冲我吟诵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说地多么让人望而生畏,但是他们颤抖的双腿始终掩饰不了内心的怯弱,他们惶恐的表情将他们贪生怕死的人性暴露无遗!我也要冲他们吼一句:“小人,***吧!”(措辞激烈,纯属个人感情,读者不必在意于此)

他们说余先生一味地嗜好卖弄自己的才学,别人说出了他所通晓而你自己却浑然不知的事物,你就要说别人是卖弄,何来此理?究竟是不是出于嫉妒而借此生事,我们不得而知。就算别人卖弄又如何,作为一个学者,他注定要肩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重担,而这也正是余先生一贯所坚持的文化人准则!这种卖弄的直接目的显然与他的责任和使命不谋而合,二者统一于文化传承,统一于民族大义,统一于历史召唤!

别人在快速地点评时,他们居然能硬生生地从连贯的语言中将错别字挑剔出来,如此惊人的听力与记忆力不得不让人伸出大拇指,大拇指是朝上还是朝下,读者请自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两个错别字!难道你在说话的过程中就没有读过错字,即使读出了,你还会厚颜无耻地争辩道,那是通假字。也许有人会说,余秋雨,何许人也,他可是知名的文化学者啊,是散文大家中的佼佼者啊!他也会有不认得的字?我要告诉你,余先生生在1946年,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代,那是个我们都不堪回首,不愿提及的年代。接下来的文革又是一个充满了动荡和噩时代,是知识被无情践踏和亵渎的时代,是民族遭受灾难与承受灾难的时代。难道你敢整天抱着一本书,不,是一本汉语词典四处窜动?当时能为此者恐怕惟有毛主席一人!所以,余先生的小学并不算很成功,但是强者终究是强者,即使落后了,也能追赶上,而且将先前的领跑者甩地不见踪影,只留下一串串脚印来证明自己。

加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虽然我极不情愿地说这句话,但它毕竟还是句实话,而且很有杀伤力,尤其是对那些整天吃饱喝足后就吹毛求疵的人而言。很多字却是读音难辨,就拿我们高考语文试题来说,我们为了应对第一题的读音题又何止叫苦不迭过上千次,为了区区三分,我们吼破了喉咙也再所不惜。可到头来,天公不作美,出了个你摸棱两可的词,当时你当时经历了人生的这一关口,你就不会对余先生太过苛求了,甚至理解也毫不过分。

文化需要的是自由,只有在自由的土壤中,文化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才能茁壮成长,才能枝繁叶茂!抽掉了自由,文化迎来的不再是繁荣,而是衰落,是湮没!放眼当今文坛,能像余先生一样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传承历史文化的重担而风尘仆仆地跋涉千山万水,踏遍文化圣地的学者有几人哉?他没有将窗明几净的书房作为人生的归宿点,而是用历史的眼光将起延伸到自然,扩展到文化,他宁愿狠心地将废墟定位为人生的坐标!不愧是智者所为之举啊!真是令我辈汗颜!有文化的地方就有余先生的脚印,国内有,国外也有,哪怕是冰冻三尺,人迹罕至的北极都成了人生的驿站之一。试问,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纠正一个个无伤大雅的错别字啊,有本事自己驱车前往世界各地的历史遗址,去追本溯源。恐怕他们到了也只能呆呆地望着,忽然,一阵疾风呼啸而过,似乎在吞吐“叫余秋雨来吧”几个字,因为只有他才能将历史,将文化拿捏地火候十足,恰倒好处。

他的散文气势磅礴,如罡风劲吹,如警钟长鸣,如醍醐罐顶,体现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厚重的沧桑感,一种浩然而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他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泛起阵阵的文化涟漪,笔端饱蘸着浓厚的文化情结,字里行间充盈着跨越千年的睿智,读罢其文,你的内心将不再平静,那种彻骨的共鸣让你深深沉浸而不能自拔!!

好了,就此罢笔吧!!

评论

  • 关猫山:颇有同感
    回复2010-04-30 08:22
  • 文南:余先生是一位大师,他博学高才。不过,在政治与文学、政客与文人的问题上,他未能两全,一些人有些看法,借题发挥,也是可以理解的。
    回复2010-05-07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