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随想

2008-10-14 20:11 | 作者:石哥 | 散文吧首发

远离喧闹的城镇,来到了古老而神奇的小山村---梅树坳,金秋十月的美丽景色,怎不叫人心旷神怡?清晨阳光穿破薄纱般的云雾,似一根根拉直的丝线,把金色从天上引到大地,微微轻风,带着丝丝凉意,抚摸着刚从睡中苏醒的大地,静悄悄的山村变得美丽、热闹了几分。鳞片似的田野在微风中掀起了金灿灿的稻浪,翠绿的山坡上伸出几枝红色的、黄色的灌木在轻轻地挥手,山野里那写着苍桑岁月的几栋老房子,升起了难以见到的袅袅炊烟;清清的泉水在小溪中孱孱流淌,好象轻轻述说着什么,多年不见的小鱼虾在尽情地嬉戏,崭新的楼房里传出了悠扬的歌声,骑车的学童哼着我童年唱过的耳熟能详的歌谣……

在村子的尽头就是省级森林公园洪家大山,沿着石板铺就的小道拾阶而上千余级,再穿过几里路程的树林,便到了海拔近八百米的山顶,脚跨两市境地,耳闻八面威风,湖光水色、秀美山川、田土村庄,尽收眼底,山的这边是我的家乡,山势平缓,土地肥沃,物茂粮丰,六畜兴旺;山的那边为娄底辖地,怪石林立,峭壁悬崖,溶洞遍布,景点多多。以枝为杖,沿山沟而下百米,土地湿润,林稀草密,再下数米,可见清泉汨汨而涌:有的沿草茎汇聚,再随弯曲低头的叶尖轻轻落下似颗颗银珠;有的钻出黑黑的泥土在黄白色的沙圈之中冒出似小小的喷泉,有的粘在浅浅的草尖似晶莹的露珠依依难舍;有的循着圆圆的小石似漫舞的轻纱荫荫而下…..这就是沩江的一个源头,这一滴滴山泉,汇聚成了涛涛沩江,这一滴滴山泉,孕育了美丽富饶的宁乡,我在江的源头看到了沩丰坝旁林立的高楼、宽广的街道,听到了市区里人们欢快的笑声、悦耳的歌声,同饮一江水,不论你在何方,我为你的成绩骄傲,我为你的失意而悲伤,洪家大山就这么伟大。

依山而下,山势稍有平缓,在一处斜坡上,有几个平方的树木已被清除,靠里处静静地竖着一个花圈的骨架,这里就是革命先烈刘石三嫂的长眠之地,站在这荒芜的坟地,注目不远处她曾出生入死的地方,我浮想联翩:那是1930年,奉中共宁乡县工委指示,她在梅树坳那个叫腰铺子的地方,开设了刘记悦来客栈,别看客栈不大,它前是悬崖后是峭壁,一条小路穿廊而过,这里却是宁乡、涟源、安化和湘乡等地的交通要道,她以此为名建立秘密交通站,负责附近洪家山游击根据地与周边城、乡的联系,在这里她机智勇敢为各地党组传递信件,接待和保护过往地下交通员,从敌人口中套取情报。同时,还把客栈办得赢利,为活动于洪家山根据地的游击队提供经济援助,1931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任命为梅树坳秘密交通站站长,不久,因掩护来客栈隐蔽的受伤交通员,不幸被敌人逮捕,在种种酷刑面前,她宁死不屈,严守党的机密,1932年2月,在宁乡县流沙河沙洲上英勇就义。先烈永远地走了,没有后人,也没有辉煌的事迹,但她的精神,她的骨气,永远在留在人民的心中,“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青山有幸,先烈长存。

模糊中,沿着古人走过的羊肠小道依山而下,我来到了一座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水库旁边,与其说是水库,不如说是一口碟子塘,其所以称为水库,是因为农田干旱缺水激发人们对水的渴求,也是因为在大山沟里修建水库的艰辛与无奈,望着用石头砌成的高高大坝,望着清淅可辩的颗颗夯印,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工地上你追我赶、挥锄舞杠、笑语欢歌的热闹场面,时光流逝,记忆难忘,时代变迁,风光难再。我低头用脸亲了亲长满青苔的大石头,仿佛中感到了我少年的汗水、泪水和血水;我弯腰摸了摸杂草堆里的旧夯印,仿佛中听到了我少年的歌声、笑声和哭声;我俯身双手合十捧着这库里的山泉细细品尝,仿佛中尝到了工地上米酒的醉、红薯的香还有那山果的甜。三十多年了,正是有这些清清的泉水,让下游的山绿了,土肥了,村庄美了,人民富了。

顺着这湾清泉下走,已成废墟的梅树学校旧址展现在眼前,因为生源的不足和交通的不便,本世纪初并入了二里外的永宁学校,从此这里成了永远的记忆。在这里我度过了美好的、天真无邪的小学和初中,朗朗书声耳边萦绕,幅幅画面历历在目:天还只麻麻亮,我们队里的六七个同班同学邀到一起,背篓提刀,一路高歌,向洪家山进发,个把小时一筐青草搞定,雄纠纠、气昂昂回家了,一边享受大人们的精神奖励,一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红薯稀饭,嘴巴一抹,三五分钟一个飞跑就到了学校,唱呀、跳呀,又学习,又劳动,好不快活!几毛钱一期的学费、几本薄薄的教科书,几道简单的课堂作业,使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捉迷藏、“打鬼子”、找野果,好不轻松!想着如今的孩子,唉!好辛苦,充足的衣食哪比得上快乐生活

时间在我的回忆中慢慢流逝,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我三步并作二步走,终于来到了村部,村部座落在两条小溪交汇处一个平地上,上世纪60年代这里曾是一个客栈。这高高的洪家大山,隔断了山两边人们的视线,但从没有阻断人们的情谊,五千级麻石铺成的翻山路,二个免费的小茶亭,连成了一条互通有无、肝胆相照的心路,山这边的人到那边用肩担回石煤和石灰取暖肥田,山那边的人到这边用肩挑去稻谷和蔬菜养家糊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白天过往来客,川流不息,晚上油灯闪亮,美酒飘香。南来北往的客人,有的在这里歇脚解渴,有的在这里餐饮住宿,小小山村,热闹非凡,红火的人流也为村上创造了不少财富。如今,客栈变成了村部,崭新的楼房显得格外醒目,货物满柜的商店引来不少购物、打牌和拉家常的人们,山顶的茶亭变成了几千人的工厂,在这里有高级宾馆、现代歌厅,古老的麻石路被宽大的公路取代(不过,我在强烈地担心仅存的千多级能否留给我们的后人?),此刻,一阵笑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几个小孩光着屁股跳进了这清凉的小溪,盯着几尾小虾在追呀追,不知哪孩的妈妈捡起路边的一根小草一边笑着骂骂咧咧,一边赶着孩子吓唬要綯着他的小鸡鸡,逗得妇女们指指点点哈哈大笑;小姑娘们则羞涩地低着头、捂着脸躲在窗边、门边不敢望过去;还有那红红的太阳也不好意思地用如纱的云朵遮面躲到了山的那边。

色渐渐降临,灯光下年迈的父母为我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几盅米酒后,我的眼似乎明亮起来,父母那古铜色的脸,分明就是这片炽热土地印下的烙痕!那深深的皱纹,不就是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年轮?那弯曲的脊梁,就是故乡的,载着岁月从旧社会走到了今天,一路的风霜、苦辣酸甜……故乡是一首诗,故乡是一首歌,她唤起我对童年的回忆,她唤起我对青的思索,她唤起我对未来的追求。故乡的美是永恒的画,百看不厌,故乡的情是紧绷的弦,轻轻一拔,音韵悠长。

石纪成:1961年生,湖南宁乡人,大学文化,研究员,县政协常委。联系方式:nxjicheng@126.com或shi-jicheng@126.com,手机13973144150

评论

  • 守望心空:世外桃源样的故乡,熏陶着人的心性,陶冶着人的情操。美丽的故乡,割不断的亲情,牵引着心归宿的方向。
    回复2009-01-22 19:04
  • daidai:你深爱这爱这片土地,却如何走得这般匆忙......
    回复2010-02-24 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