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拾光阴的碎片

2011-11-28 07:33 | 作者:红枫树 | 散文吧首发

我的那些读书往事

题记:循着时光流淌的方向,悠悠俯首,捡拾光阴的碎片……

走到人生的秋季,人开始变得懒散起来,“简单生活”就成为一个最时髦的借口。可每天书还是要读的,即使有了媒体,有了电脑,感觉还是没有看书看报那样痛快。出差时,在一家4星级宾馆,见洗浴间里竟挂着个小电视机,才知坐在马桶上也可以收看各种电视节目了。在感叹科技之发达的同时,我想,与其这样看电视,还是不如拿着书本阅读起来惬意,慢读细品,字里行间,是灵魂的碰撞,是思想的闪现。而这些都是电视所不能比拟的,比如看到那些光怪离陆、惊险刺激的画面,你只沉浸在猎奇中,却无法去三思。循着时光流淌的方向,回望过往读书的日子,让人多了一些感怀。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制造了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反动。那时好多书籍、戏剧、电影等文化载体都被斥为“封、资、修”、“大毒草”,一部分文学家、书画家、艺术家也被打成资产阶级“右派”或“走狗”,文学历史书籍只要是不合时宜的,都被封存、焚毁。而读书,对儿时的我们来说就成为了一种灾难:上学时学不学数理化已经不重要,业余时间更难找到可读的书看,偶尔能够见到几本有些发黄的小说,但又担心被人发现了当“毒草”予以收缴。我们就这样,在惊恐中读书,在躲藏中读书,反而对所谓的“毒草”增添了好奇。那种想看书的愿望激发了,就会千方百计去寻书,淘书,同学朋友间能相互传看一本喜欢的书,比如今吃一顿大餐还要开心,只是那时要读到一本好书真难。常常是找到一本好书,就东躲西藏地偷偷看,可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邻居大姐借给我一本《西游记》,我就是晚上打着电筒在被窝里看的,听到妈妈来查房的脚步声,赶忙息了电筒,佯装睡着了,待她一离开,便又看了起来。有时,看着书就会忘了吃饭;有时,还端起饭碗边吃边看,全然忘了吃饭的滋味。我们兄弟姊妹多,母亲在外工作很辛苦,每见我不好好吃饭,认为是个坏习惯,烦了也会骂上几句。但我还是乐此不彼,甚至把书带到课堂上看。读初中时,我对物理缺少兴趣,那天正巧上物理课,同桌带了一本《安徒生童话》,我拿过来看着看着就入迷了,以致上课了还埋头在抽屉里看。没有想到老师走到我桌前,将书没收了,还狠狠地批了我一顿,把我都急的要哭了。好在事后老师把书还给了我,不然还不知怎样还回那位同学书呢。

转眼到了70年代末,一切拨乱反正,百废待兴。以前被认为是“毒草”的各种文艺书籍都得到了正名,古典名著,巴金、茅盾、鲁迅等著名作家的书籍也开始再版发行,但要想买到好书还是有点难。我知道父亲有一战友在县里的新华书店当经理,就列了一堆书名让他帮我买。有一次,父亲去到县城,一下子给我买了10多套书,装了满满一箱子,打开一看全是古典名著,令我高兴之至。父亲告诉我,这些书都是不容易买的,多亏了他战友帮忙。捧着一本本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我简直是急不可待,放在家里一本一本地读了起来,那年让我读了不少好书。直到现在,我仍然保存着父亲为我买的这些书,有的书还用牛皮纸包着封皮,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除了正规出版的书籍,我还有一个好,就是喜欢收集各种杂志。每次搬家时,最不好搬的就是一捆一捆、一箱一箱的杂志。刚从县里调到市里的那段时间,那是一个人离开了家在异地生活,看书看杂志也就成了我的业余生活。而我爱收藏书刊,所以,在家里到处都会塞上书。我家住房面积不大,装修后没有了专门的书房,别的没有增加,就增加了一组书柜,后来还连床铺也利用起来,在一铺板床的“肚子”里也装上了书。有一天,还在读高中的孩子不解地问我:“,这些书你都读过了吗?”面对他的提问,我难以回答。的确有些书我是没有读过的,但我深知对书的学习、感悟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些书现在没有读,并不意味今后也不读。人的精力有限,而只有“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读书、藏书才是自己这辈子最想做的事。

进入新的世纪,随着电脑的普及使用,让我逐渐疏远了书籍,但不买书并不等于不读书。网络带来的便利,让我们可以从中读到更多书,也许这就是我疏远书籍的理由吧!当然,不买书也还有住房狭小无处安放的原因。但每当遇到自己需要或心爱的书,也还是会买上一些的。今年5月,为了完成钱币方面的论文,我从网上购回了《中国货币史》及好几本有关钱币知识的书籍;不久前,出差到三峡,在逛书店时看到周国平的散文集《生命的品质》,也毫不吝啬地买了一本,成了我近期阅读写作的手边书。至于《读者》、《杂文报》更是我每期必买的报刊,已坚持有数十年。

时光流逝,人世沧桑,我们每个人都将老去。回首悠悠岁月,读书,在我生命中就是我精神食粮的供给。捡拾光阴的碎片,唯有那一本本让我爱不释手、一读再读的书,成为最美好记忆。从书中,我读懂了人生,学会了坦然,也学会了用文字编织我的想,感恩生活的馈赠。

写于2011年11月27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