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危机

2011-11-25 12:09 | 作者:邑人不诫 | 散文吧首发

一、诡异的反差

前不久打电话想请一位乡干部朋友帮忙在农村租块地,对方说:“空地有的是。这样吧,你找个老百姓去谈也许比我去更合适。唉呀,如今的干群关系不是过去的鱼水关系了,形同水火。”话语间充斥着无奈与沮丧。也许这位干部朋友言过其实,但当下的干群关系不和谐却是不争的事实:极度的不信任,抱怨声不绝于耳。

如果不信任只是肤浅之说。那么,“7.23”动车追尾事故引发的全民热议现像,人们表达的则是对政府部门的深深质疑。事故发生后,一条“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为陷阱,不要让房屋成为废墟。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享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个体,都不应该被这个时代抛弃”的信息被广泛传播。这一被时代抛弃和丧失尊严的感觉,加上同胞遇难的悲痛之情,因铁道部“至于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责任开脱之辞出台,人们原本呼之欲出的愤怒情绪迅速泛滥,要求彻查事故原因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直到身为泱泱大国总理、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以救火队员的身份,不远千里匆匆赶到事故现场,顶着酷暑、饿着肚子处理善后工作并答疑解惑才得以稍稍缓和。无疑,老人真诚、善良的品行和负责任的态度感化了许多人。在社会的高度关注下,在道德力量的感召下,在高压的责任落实压力下,“7.23”事故遇难者的死亡赔偿标准几经提高,整个事件处理更加人性化,终于没有进一步恶化。

然而,与此相比最具讽刺意味的是:10月13日发生的佛山两车辗压“小悦悦”事件,18人围观竟无一人出手相救。两件同样触及道德底线的事件,人们一方面表现出十分的狂热,另一方面则表现出极度的冷漠,这是诡异的反差。

对此唯一的解释是人们心理已经十分扭曲:社会氛围使人们很难相信美好情感和文明准则,因此逐渐丧失了对现有规则、制度、伦理的敬畏,取而代之的是以市侩的机会主义标准对待一切社会事物:潜意识里更多的是对实力的崇拜,对暴力的恐惧和隐忍;表现出来的是对自身素质修养的极高要求和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而对社会和他人更多的是漠不关心。既便关心,也得先考虑是否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因为信任的缺失使人们失去了安全感,即使事件本身超越了道德底线也无暇顾及。不难发现,这种与伦理相违的质疑很难出现在亲人、朋友或熟人之间(当然也包括在政府部门就职的人),而直接指向唯一能且必须对这种丧失天良的潜在规则负责任的政府机构。不仅如此,人们甚至开始寻根究源,质疑政治架构和分配方式的合理性,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二、问题在哪里

尽管我们不愿意,但种种迹像表明:我们的政府已经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一个“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工作的政党出现了信任危机,一定是出了问题。照此以往,其糟糕的后果似乎无需更多论证:20年前“六.四”事件的惨痛教训今犹在耳,时有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和上访事件不断的敲响警钟。

从技术层面来说,党员来源于群众,并通过层层选举产生党的最高领导,党组织从上往下采取民主集中的方式逐级任命各级官员。在这一制度的安排下,群众的信任决定党的存亡,所以党的最高领导必须对群众负责,而各级官员因系上级任命而必须对上级负责,但被本级官员掌握命运的群众及下级对其没有直接的制约关系。在行政方式上,党的上层组织有完善制度设计和调整政策的权力,却没有执行的能力;广大基层组织执行能力很强但没有政策选择的权力。这一设计原理为相依相存、相互制肘的政治架构,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官员任命制度得以实现和流畅的运转。

可问题在于,这一先进的政治架构,显然未能适时做出有效的技术调整: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拥有了不同程度的财富,在以财富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情况下,财富拥有者往往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表现在对社会资源占有和使用的优势,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精英”,其特点是人口占比很少,但控制的资源很多,有绝对的话语权。按竞争择优原理,社会精英占据多数人大代表席位顺理成章。也就是说,人民代表大会所产生的意见,表达的一定是社会精英阶层的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任命制度使地方官员只需对上级甚至是远隔千之外的更高级官员负责,而与群众之间,除了维持地方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似乎没有更多的直接责任。所以切实关心与解决群众的问题,要么来自官员本身的道德层面,要么来自于上级的要求。但令人遗憾的是:道德的约束力在难以相信美好情感和文明准则的社会氛围里十分有限;而必需对群众负责的最高层领导层又只能通过同样不受群众约束的各级官员来约束执行要求的官员以达到对群众负责,这种“双重”约束显然是一种悖论。

如此一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滞后导致执政基础由“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转变为各个领域的少数“精英阶层”;同时,官员“双重”约束机制不合理导致约束的失效,是人们丧失对政府信任的根本原因,也是“上面的政策很好,下面执行的时候就走样了”现像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管党还是人们,谁都不想历史倒退,谁也负不起历史倒退的责任,这就要求现状必须被改变。无疑,改变自己是困难的,但我们不要忘了,中国共产党既然能在盘根错节、派系林立的恶劣环境中脱颖而出,从血腥风中一路走来,结束中国一盘散沙的纷乱局面,建立足以令中国人自豪的丰功伟绩,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其顽强生命力超乎寻常。这一力量不仅因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宗旨,人民民主专政道路的选择,更因其超强的纠偏纠错能力。可是,纠偏纠错的动力何在?

三、动力何在

多数百姓,即使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也很难找到比政府组织更有效诉求途径。所以在对政府部门不好的行为失望之余,还得依赖他。而这一状况使政府部门其实有了很大的主动权。但事实证明,这一主动权没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在国际竞争社会的环境下,中国百姓的生存状态与其它先进国家相比十分压抑、很不幸福。有句流行话很实在:“如果想做一件事,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方法;如果不想做一件事,你一定会找到一个借口”。若我们的政府能把解决根本问题因势利导为各级政府甚至每一个官员实实在在想做或不得不做好的事情,而不止是形势主义或停流在文来文往上,人们一定会充满力量——不管是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制约、强制的力量还是利益的驱动,都会殊途同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