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心梵音,释然人生

2011-11-12 15:19 | 作者:︶ㄣ 素 心 | 散文吧首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第五祖弘忍大师门下的一位弟子所作,当时弘忍大师年事已高,为了在他的众弟子之中找一位能相传衣钵之人,便要求所有弟子每人写一首明心见性的禅诗,被后人最铭心的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一首,而此人也正是弘忍大师最终的传位之人——第六祖惠能大师。在这之前弘忍大师的大弟子神秀大师也写过同样一首禅诗,他更是众弟子之中的翘楚者,当然这个地位不是来源于他大弟子的头衔,而是来自他的佛学和禅悟。他所写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坲拭,莫使惹尘埃”。

其实这二者所说,单从禅意上讲,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事实证明他两的理论都是通向成功,修成正果的法门。最终他们都以自己的禅学,创立了佛教的南宗与北宗,都成为了影响后世佛学与众生的一代大师。但从心的境界上讲,当数后者最具佛性。前者还在着与相,而后者是一种空的状态,但却不是虚无。换言之,是一种无极态。无极即为天地未开之前的混沌之际,虽无意识存在,但里面却孕含着物质、规律和生命。天地万象,唯空不大,空则能容。佛家的最高境界便是无欲无求,但却不是真正的无欲,真正的无求。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而是让你看懂,看透,看穿,看淡。明白天地万物,生死轮回。有些可以在生命里驻留,有些注定要失去。命中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所以佛家也特别看重一个字——缘。但却也不是让你不去追求。迪生为了发明灯泡做了4438次试验,莫非要说他执迷不悟?而是让你明白自心道之所在,了悟生命的意义,清楚人生的价值。人心死,则道心才可活,说的正是此意。

我是一个学习绘画的人,大家都说我画得画是最不像老师的学生的一个人。但我却以为,与其说是你去向老师学习绘画的技法,不如说你是去向他求教对艺术的释义和真谛,参悟艺术之道。如果只是一味的模仿,便会只着与相,而得不到艺术的真正精髓。古往今来,不管是琴艺也罢,书法也罢,绘画也罢,那些但凡真正成为大师的,他们也总是淡泊名利的。他们只是将自己的特长与喜好作为一种人生享受而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全部。当作一生的追求亦是一生的兴趣一生的习惯。他们只是希望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能造福后世,利泽万代。因为真正的艺术是和名利沾不上边的,如果你太在乎金钱与名利,那么你注定会变得世俗,一个世俗之人,你怎能看得见人性之纯美,怎能有一个超凡的心境?没有心境你如何体会艺术的空灵之美,如何体会大自然的生生活力、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又怎能听的见那空寂的天籁梵音?又怎会有巅峰艺术的惊世之作?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道之所在,无所不在。心无所相,处处皆是道。放下才可担当,空才能有。只要你不是太执着与表相的东西,你总能从微小的一件事物,看出很多的大道理,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执着于成败得失便是执着于表相,换句话说做什么事都不要太有目地性,包括做人也一样,你只是去享受,这种心态久了,你会发现你活的很轻松,很释然,而且什么也学的很快做的很出色,纵横捭阖,无所不能。之前我很喜欢听一些忧伤的歌曲,但我慢慢的发现那些描写快乐幸福的歌曲,也有好多好听的歌。不是你的品位变了,而是你的心境变了。

心门大开,你才能有一个好的心态,有了好的心态,你才能一个好的心境。那精彩绚丽的是幸福,暗淡无光却也未必不是幸福,只是你从未留意。只要你换一种思维,换一种心境。你会看到每天都是个艳阳天,纵使阴云密布,风交加,你仍能感觉到它后面阳光明媚的天外景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