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洛阳

2011-11-02 13:34 | 作者:醉陶 | 散文吧首发

忆洛阳从洛阳回来有三周了,日子过的总有点恍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的境界我达不到,只觉得是少了些许的魂魄,依旧在洛阳流连,便想着写上几笔,聊以自慰。

洛阳的景致,是无需我多言的。画匠狼毫一挥,洛阳落在宣纸上;诗人绣口一吐,洛阳落在词句间。我就是说说身在洛阳时最真切的感受吧。

城门丽景

我们一行人,是在一个温热的午后,走向了隋唐。踩在已磨得很是光滑的青石板上,会很自然的想到,这路,是谁家官宦下令营修的?当年的肩舆车轿在这走过吗?出征的将士在这走过吗?讨生活的小贩在这走过吗?无数的疑问因风而逝,路,还是路,周围却早已不是当年风物。我们也只是踩着古人的脚印,来寻找盛唐的影子。

边走边想,转弯,便到了丽景门。这阙城门,是洛阳唯一保留下来的古城门,据说是有神灵庇佑,当年日军都攻不下这城门。走进了来看,红漆剥落,却不失宏伟。走到城楼入口处,沿着石阶而上,便会看到城隍庙,天后宫,观音阁和九龙殿,烟气袅袅,香火繁盛。

自古以来,中国的百姓都敬神。人们拜城隍爷,把城隍爷的像修的既高且大,让他老人家目力所及之地都成为受他庇佑的水土;人们也拜妈祖,据说妈祖娘娘本是渔家女,后来成仙,专门保佑出海谋生的人的安平;人们也拜佛祖和观音,我佛慈悲,为芸芸众生留下悲悯的泪水;人们也会拜圣王。九龙殿,顾名思义,供奉的是定都在洛阳的最有作为的九代帝王。滔滔千载史,洛阳久经兵戈,亡毁,破败,百姓遭受了太多的荼毒,所以渴望在圣王贤者的怀柔中休憩,感恩戴德,更会在千秋万代之后依旧供奉他的魂灵。

因为恐惧,所以敬神,有所敬畏则又反衬出男为耕,女为织的中国先民的淳朴与善良。敬神,不分蛮汉,不论外中,已经成为一种安慰,一种警戒,一种希翼。

站在丽景门城楼上眺望,是无限好的晚景和近黄昏的斜阳,以及荡漾开去的漫漫绯红。借着着酒红色的余晖仔细地观看洛阳老城,的确是老了,鬓已星星,早已不分当年的市坊,不现当时的繁阜。街道狭窄,拥挤,两侧房屋的墙已略微坍圮,房屋的门依旧是木制的,带着两个铜制的圆环,让我禁不住想到,推门而入,见到的不知是哪个唐宋院落,明清人家。同时,也让我禁不住感伤,当年在宇文恺修建大兴城时,在武后营建东都洛阳时,可曾想到,那个曾经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都市,到如今会显出壮士暮年的颓然之态。

时间的秋一过,堂皇落叶般凋零,奢华的燕子也飞入寻常百姓人家。

再看这老城里的百姓,这些帝都的遗民。奇怪啊,他们的脸上,丝毫没有没落的感伤,反之,我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由内而外的安闲。以夕阳为烛光,不远处就有一对老人在自家小院里用晚餐,还有更多的老人在围坐着聊天打牌,更有许多娃娃在石上,柳荫下,青石板路上,古城楼下,跑啊,跳啊,玩啊,耍啊,笑容也被染成红铜色。我突然想到一句话:黄发垂髫,怡然自得。那个武陵的渔人,不是到过桃花源吗,我真的挺想告诉他,其实,桃花源也在洛阳。

一座城市,只有久经了风雨,惯看了秋,才能如此的沉稳,练达,内敛,气定神闲而又收放自如。在这座古城住的长了,久了,不知不觉中,身上也会沾染上这些气质,如同给泥塑的陶人上涂上三彩,升华到另一种境界中。

突然觉得,洛阳很有点“道”的意味。致虚极,守静笃,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像一个归隐的智者,冷眼旁观,那些年轻的城市,追名逐利,却不懂物壮而老,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道理。现在的洛阳,早已不是什么经济政治的领跑者,被世事所累太久太久了,难得现在这么清静,也算是上天的另一种眷顾吧。其实,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洛阳,早已是永久的符号和象征,还是司马光说的好:欲知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十三朝帝都,已成为中华文明的枝蔓和余波所共同朝拜的精神圣地。因此,洛阳属于古代。

只是洛阳自己,依旧的闲散,糊涂,却从未失过大气,雍容。

踏着星辉而归,青石板锃锃发亮,像是水波泛着晚唱,我却无心倾听,只顾着整理思绪,再道一句,别了,洛阳。

众香客

中国人的善良和宽容,完完全全地融汇到他们对宗教的态度中。无论是哪路来的神仙,到了自家的地盘,就会好好的供奉,敬之,畏之,不敢怠慢。信仰,本来就是最不容旁人置喙的事,只不过中国人拜神,更多的是源自另一种因素,日渐膨胀的欲望,是谓“有所求”。

关林,庙,殿,冢三合为一,是祭拜义薄云天的关二爷的地方。从正门走进,只见两侧有松柏盎然,亭亭如盖,石阶香炉错落有致。在这种景致的陪衬下,很自然的,关二爷忠义仁勇的赤红面容会跃入脑海,的确需要清理杂念,肃穆的凭吊和拜祭一番。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关二爷也做不了主:太多的善男信女,扛着巨无霸型的香束,熙熙攘攘,相拥而来。这些香客,有的拜财神,求大财,有的要做官,求大禄,喧闹拥挤,真的破坏了那份静谧。

在白马寺,也是如此。千年古刹的意蕴在铜臭的熏染下走了味。当年佛祖入明帝,明帝得启示,派人用白马驮来经书,在此建寺。后来,又有印度高僧在此修行,弘扬佛法,最终圆寂于此,只留青冢。这样来看,白马寺,该是青灯,古佛,秀色,晚钟之地,该是让人内外明澈,慧觉顿悟之地。事实上的白马寺,翻修的太整太新,以致白马六景,都有点掩人耳目的意味。最让人头疼的是,依旧是太多的善男信女,扛着巨无霸型的香束,簇拥而来,拥挤嘈杂,然后把钱仍在水池里,佛坐下,或是随意的一个窟窿里。

西来的佛教,与土生的道教,都喜欢讲天人合一,喜欢把庙宇建在少人间烟火的地方,宁静致远,心无旁骛,方能更好的悟“道”吧。佛门,该是清净之地。深山藏古寺,淡漠的就像是一张水墨画,少量的笔墨,大量的留白,让人去沉思,去冥想。可是,这心目中的佛寺,又在哪里?

在白马寺时,我在一尊佛像前停留良久,这尊佛像与其他的佛像不同,香火很少,说句不敬的话,委实是显得寒酸。也正是如此吧,我才在这里寻到了片刻的宁静。一束光,一个我,一尊佛,我不知彼是什么佛,彼亦不知我名字。当时我真的想问,巨无霸型的香束真的能代表巨无霸型的佛心吗?礼佛的诚心当真能用扔钱的多少来衡量?我终是没问出口,佛亦不语。只是让我在这片刻的清静中,不闻了喧嚣。

然而,真正让我释然了的,是龙门。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会在如此的情景下,以如此的姿态,与龙门相遇。那天风雨潇潇,有股股的凉气从伊水上吹来,路上的人都被雨淋湿,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行人赏游的热情。千百个洞窟被工匠们横斜地开凿在山崖上,洞窟里,有形的是百态的佛,无形的是佛心和背后的故事。许是年代太久了,有形的佛像,或破,或损,或失色,或剥落,或被污,或被盗,不过无伤大雅,这种残缺美,不正能体现时间的无情,历史的沧桑吗,不正是众人所乐见的吗?更何况,卢舍那大佛,依旧娴静地立在那里,接受芸芸众生的观摩,惊讶,赞叹。真的是年代太久了,无形的故事,也随着有形的佛像一起流失不可说。这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年代是太久了,那么,佛心呢,是否也随之消逝了?

在龙门山上走着,无意间抬头,瞥见一个石窟,很小,里面的佛像早已不知踪迹,只不过在石窟里开出一朵粉白间色的小花,悠然绽放着。望着这花和千百个石窟,突然觉得释然。

这千百个石窟中,每一个窟里都有一颗佛心。我佛悲悯万物,便让这小花开得盎然。花开在佛窟中,沾染了佛性,便是一花一世界。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佛心本就无固定的形态,他可以是石头,是花,是回眸一笑。有的人的佛心是善念,有的人的佛心是福禄,有的人的佛心是人民币。只在乎己,无关他人。

这样想着,浑身都觉得轻松。去拜香山寺,是释然的;去访白居易,是释然的。只是遗憾一些嘈杂的人扰了清幽,但也庆幸,佛微笑不语。

至今方才明白,为何当天去龙门会遭遇那么大的雨,那是佛让众生涤荡浮华与纤尘。

牡丹与坟墓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牡丹落落大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是花中之王。牡丹,又以洛阳的最负盛名。因此,来洛阳,必赏牡丹。

我们是在春天摇曳着尾巴时来到洛阳的。真的很可惜,花意阑珊,错过了牡丹最好的芳华。走在国花园里,满眼是落英堆积,形如花冢。花开花谢,叫人徒增伤感。幸好,同行好友中没有黛玉这样的人物,否则,保不准她会乘兴赋一首《葬花吟》。

其实一路走来,还是有一些品种的牡丹,花开正艳,粉红黄白交映,从这一管中也可窥见牡丹盛时的艳景。至于姚黄魏紫等名品的芳颜或“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况,便只有去是诗里,梦里,幻想里寻了。

不过,这些倒不是我最大的遗憾。我一直希望可以邂逅一朵黑牡丹。就是那种有着紫黑的花瓣,冷艳的妖娆的黑牡丹,那种因一句“多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而让诗人受累的黑牡丹。只可惜,时节已过,眼见得只有一地的花尸,一地的芳魂。

洛阳地邪。邪在你可以心想事成,想着什么,就会见到什么。身边的好友一直想着念着牡丹酒,走在路上,一抬头,便撞见了牡丹酒家的招牌。我也一直想着黑牡丹,可是,花不能瞬间就谢而复发,我便有意无意的遇见一直黑蝴蝶,有着同样的冷艳的妖娆,翩翩在花丛中,俨然一朵黑牡丹。

此刻我真的觉得,洛阳是有灵性的,牡丹是有灵性的。她不忍从迢迢远方来此的我太过的失望,便幻化成一只蝴蝶来给我以安慰。

有人笑我,这种想法太过的幼稚,荒唐,胡编乱造,一厢情愿,可是,我是沉醉在自己的臆想中,自在快活。

赏花赏月,本来就是有情趣的人的雅事。赏花,赏到伤感了,便吟一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赏月,觉得苍凉了,也吟一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与日月星辰比起来,人,不就是不知晦朔的朝菌吗?死亡的实质是平等的,帝王与平民,死了都是一抔黄土。死亡的形式是不平等的,有的人只有一块破席遮体,有的人却有千顷的陵墓。

想到这里,我们去了古墓。

有一些城市,太年轻,积淀不够,便显得市侩,轻浮,小家子气,有点古物,便藏着掖着,不让人瞧见,即使要瞧,也要狠狠的要你一笔入场费。相比起来,洛阳大方豪爽的多,这片古墓,就做为博物馆,让有心的人,瞧个够吧。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走进皇陵。

站在陵墓入口处下望,深邃幽暗,有昏黄的灯光从地底打出。四周只有我们一行人,手拉手向下走,也觉得脊背生风,阴气逼人。走到墓室入口处,有两个守墓的石人,威武庄严。再往前走,便是一只巨大的石棺,静静的睡在那里。这石棺的主人,是西晋景帝司马颙。西晋是个促却繁复的王朝。在洛阳短暂的停留之后,司马氏便举家迁移到江南,偏安一隅去了。这洛阳,就留给五胡的战马来践踏吧!如今,斗转星移,早已不是司马氏的天下,就只有司马氏的陵墓,安静的睡在这里,就如同尸骸,是人活过的唯一凭证。

怕打扰主人休息,我们安静的离开

到了博物馆的展厅,就不能不发出惊羡之声。毕竟是洛阳啊,难怪盗墓专用的洛阳铲产在这里,随手拾起,都是文物。我们从两汉的墓室,走到魏晋的墓室,又到隋唐的墓室,再到两宋的墓室。其实,如此的走着,我们是太不负责啊,这千年的光阴,就这么被我们随便的用一两个钟头走完了,这也太过的走马观花。

虽然这是随意的浏览,但墓中的壁画,实在给人留下太深的记忆。西汉墓室中的星相四灵依旧逼真如昔,两千多个寒暑毫不影响它的鲜亮。到了隋唐,更多的是狩猎的情景,那画中的女子,眉眼颦笑,还当真是与现在洛阳姑娘无二。而到了两宋,画风大改,有了更多的市井气息,生活气息。只见画中,一个女子,独立门边,翘首而望,盼郎而归,如此的摧人魂魄,扣人心弦,这壁画,就宛如一阕宋词,清新雅致。

坦诚的说,望着这些壁画,当时的我,有些晕眩,有些忘己,有些茫茫然。

在行程的最后,我们见到了两个铜铸的盛水容器,形状似盆,实在是不知道在古时是如何称呼它们的。据说,这是当年帝王后妃盥洗用的器具,分别刻有龙凤的图案,做工很是精美,也很神奇。我们把手伸到盆里,用水浸湿,然后在容器的两耳上用力搓揉,一个容器便会发出宫商角徵羽的音色,另一个便会弹出圆形方孔铜钱形状的水花。

还有什么话好说,对着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后人只有顶礼膜拜的资格。

尾声

从洛阳回来,茫茫然若有所失,一直想说些什么,终又觉得无须赘言,便已了然于胸。就以此做结吧:

洛阳好,

风景就曾谙。

洛水邙山千秋冢,

伽蓝牡丹万古长。

能不忆洛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