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崀山

2011-10-28 20:10 | 作者:喜闻乐见 | 散文吧首发

历代以来,有不少诗人作家描写崀山胜景:拔地芙蓉耸翠霞,嶙峋千尺指天门。

9月17日,我院老教授协会组织各专业组组长一行13人,在会长周坤炉、副会长刘运阳、余崇祥等同志的带领下,到隆回县和新宁县老科协调研。在新宁县老科协会长李玉锐、老科协副会长刘秉红等同志的陪同下,考察了新宁县老科协在崀山镇扶持的现代农业生态农庄,游览了崀山有名的八角寨、天一巷两个景点。

八角寨海拔高度841米,峭壁悬崖,尖尖的山峰,穿云的石柱,就象一个凝翠聚玉的青花古瓷瓶,装满了云烟,摆在游人面前。抬头仰望,只见峰顶插了一面红旗,迎风招展,傲视群峰。

刘秉红介绍说:“红旗飘扬的地方,那是八角寨峰顶,登到峰顶,便可看云卷云舒”。

要登到峰顶,壹千多级台阶,对我们这群平均年龄6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高处不胜寒。沿着悬崖峭壁拾级而上,可以说是一次体力、毅力、智慧的挑战。

踩到延伸的登山台阶,丹霞地藐陡峭绝壁的山峰,凹进去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裸露着鹅卵石岩层,寸草不生,似乎在诉说对远古的依恋。阳光普照的地方,林荫蔽日,足踝间萦绕着野花的芬芳。俯视谷底,刚直不阿的参天古树,银杏、马挂树、红枫、翠竹婀娜多姿,柔软的涓涓溪流顺山体而下,均在撩拨着你的心扉。使人产生一种对山水形胜和历史沉淀的原始恋情。

眼前嶙峋粗犷岩壁与树木葱笼妩媚,形成一种刚烈与温柔两种绝然不同的气质。这种独特景观,犹如一幅古朴而幽静的历史画图,清新而醒目地展现眼前。

触景生情,动静相宜的山水情怀,温润地融为一体。远离喧嚣的繁华都市,这一刻真是惬意盎然。

拾级而上,不知跋了多少级台阶,漫过多少障岚。此时巳气喘吁吁,汗流夹背,只觉得脚腿肚像灌了铅似的抬不动。很想坐下来休息。副会长余崇祥老师提醒说:“不能坐啊,坐下来就更不想登了。你看我都71岁了,登高不觉累,谢道祜老师78岁了还在登,没有歇下来的意思。你年纪轻些,就喊累,要向老同志学习,加油”!

余会长的话似乎勉励了我。我铆足了劲,一步、二步、一级、二级跟着人流,踏实地踩下去。

群峰在我脚下,游人掮肩而行。走着走着,腿脚不停地打颤,不听使唤,越登越累。又想坐下来休息片刻,注足不前。同去的一位老同志提醒说:“看你登高艰难,改变一下走路姿势,侧着身子前进如何,看是否走得轻松一些”。我按照他说的方法,慢慢挪动脚步,侧身拾级前行。似乎人是轻松了许多。

登这段山路,人们的表情让人记忆深刻,没有一个人是轻松的。在灿烂秋阳的温情下,喘气、汗流满面,一个个都张红了脸。这似乎是人生中最难忘的脚步了!

登到八角寨龙头山峰顶,晨起的雾霭笼罩着黛青色的山峦,在阳光的驱逐下渐渐升腾飘缈,高升的太阳巳褪去骄横的炽热,露出款款深情,不知不觉像是走进了如画的胜景。

山的雄姿壮观,举目平视,山顶云雾缭绕,如如幻,云朵填谷壑,峰峦恰似海中仙岛。即使你内心有多么的浮躁和虚化,一瞬间也都只剩下宁静了。

山水如此多娇,联想的思绪犹如苍穹下游移的精灵,惊喜的情怀跳跃着感叹号!

吃了中饭,静庐饭庄的藤蓬茶清凉解火,滋润着我的血脉,调理着我的心情。上午登山的疲惫一扫而光。下午去登“天一巷”,攀“揽月梯”,“看七嘴八舌”,感受“极目停”远眺原生态的山河之美,又信心百倍了。

天一巷是中科院院士、研究丹霞地藐著名的地质学家陈国达命名。天一巷的美,是你在第一眼看见它时就会在内心惊叹!百丈悬崖中裂开的一条缝,长238.8米,宽0.33—0.8米。530多级台阶,湿湿的台阶比较陡,身体不好的老人攀登会很吃力。巷内壁岩坚硬,千年风洗刷不曾动摇寸石。寸草不生,凉风习习,似空调房。抬头仰望,露出的一线蓝天,像一条白练在空中飘逸。窄窄的巷道,游人不能相向行走。最窄的地方,只能侧身而过。时有落叶飘入巷内,偶尔也有山蚂蟥跌落巷中。其它飞着的和爬行的昆虫似乎不愿光顾。给游人留下一片清幽恬静的世界。

登上天一巷,又有四条高度不同的巷子供游人攀登。既遇仙巷、翠竹巷、马蹄巷、揽月梯。我想看七嘴八舌似脸谱一样的岩壁。便与刘副会长一行人登揽月梯。揽月梯是这四条巷子中海拔最高的一条。坡度陡峭,就像一架长长的木梯附在岩壁上,延伸着大自然的神奇。巷梯狭窄,宽不过尺,窄只能容纳女人穿的鞋长。攀登时就像在一架木梯上行走。我手脚并用,使尽了吃奶力气,终于到达顶点。寄身峰顶,驰目骋怀,颇有山到绝顶人为峰的感觉。

八角寨、天一巷蕴含了雄、奇、险、秀之俊美。云卷云舒,称得上一首可低咏浅唱的长诗。无限风光在险峰,一步一步地登欣赏大自然的神奇,才是最欣慰的选择。

人生难得几回博。这次登山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还丰富了内心,真的很感动。碧绿如翡翠一般的群山,寄身于绿海之中,与大山亲密接触,实在是人生中的一大乐事。

评论